【直报网北京11月23日讯】(21世纪经济报道)一方希望开拓市场,一方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中国与非洲在医疗上的合作如何推进?11月22日,“中非携手,提高医药产品可及性”研讨会(下称“研讨会”)召开。会议中,国际交流中心与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等企业同非洲企业、机构共签署了5项医药产业合作协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通过私下接触,参会企业有望直接拿下非洲订单。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支持中国医药企业走进非洲,加快技术转移和药品本地化生产,向非洲民众提供可及、可靠、可负担的医药产品。 “希望非洲国家提供标准、认证、通关等贸易便利,制定鼓励中非企业合资合作的优惠政策,推动更多的适宜医药产品早日造福非洲人民。”李斌说。 三大问题困扰企业 尽管中国医药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并不新鲜,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中国医药企业尚未真正“成建制”地进入非洲。 “长期以来,非洲民众缺医少药、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问题迄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林添松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林添松看来,“以发达国家的标准为非洲药品生产和市场准入设立的‘标准和技术壁垒’,严重阻碍了非洲医疗药品可及性。” 事实上,包括准入标准、信息不对称、对价格敏感等问题,困扰着中国企业。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阻碍中国医药企业进入非洲的首要问题在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国企业尚不清楚非洲真正需要的产品是什么。 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专注医疗大型设备生产的江苏美时医疗董事长马启元告诉记者,由于支付能力有限,非洲国家对于产品价格十分敏感。 马启元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基于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技术匮乏的现状,非洲对于产品的易用、灵活、维护都提出了与成熟的西欧、北美市场完全不同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非洲主要的医药进口地还是欧洲和北美,早已在长期的贸易合作中形成了对西门子等跨国大公司的品牌黏性。 如何成为“开路先锋”? 作为早在2003年就进入非洲市场,并已在非洲设立4个分支机构、进入50多个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参会企业深圳迈瑞有一套自己的经验。 “最重要的还是产品要真正满足临床的需求。”迈瑞非洲区总经理汪骥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由于医疗器械是研发驱动的行业,迈瑞抓住这个特点,在跨国公司放弃创新改进的领域抢占市场。 比如,基于非洲近50%的地区医疗空白、根本没有医师的现状,迈瑞开发了手提彩色超声,使医师可以提着设备做巡回式的超声检查。 问题是如何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发现真正的临床需求并通过研发满足需求? “我们在非洲许多国家布置了专家顾问,也在本地聘用了相当数量的员工。”汪骥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这些人员都是公司可靠的信息来源,能为公司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