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监局干部为保健食品喊话: 保健品没有治疗作用是假判断 【直报网北京2月18日讯】(大公鸡报晓)2019年1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保健食品标签管理相关规定的公告》(征求意见稿)。规定标签必须特别提醒“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对此,本人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尊重生命,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反馈意见如下。 一、新规定与《食品安全法》口径不一致 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本来,食安法这种规定因违反科学和事实而备受争议。已经看到有学者撰文,申请全国人大启动《食品安全法》修改程序。 市场监管总局公告声称“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标签要特别提醒“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这样做乍看顺理成章,实际上与食安法的内涵大相径庭。“不得涉及”跟“不具有”,表达的意思明显不一样。 食安法规定,“保健食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制定”。“依照本法”是指把食安法内容细化为便于操作的具体办法,而不是节外生枝另搞一套。标签新规把“不得涉及的功能”引申为“不具有的功能”,明显超出了食安法的意涵。 首先,标签新规逾越了食安法,添加了与食安法相悖的内容,也就违背了“依照本法”的限定,超越了食安法赋予的权限,违背了上位法。 其次,是一个思维逻辑的错误。“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是祈使句,没有做出判断,也就无所谓真假。“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是陈述句,是对保健食品属性的判断。 判断就有了真假之分。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况,是真判断;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就是假判断。标签新规把“不得涉及”引申、等同为“不具有”,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假定食安法“不得涉及”的规定是正确的,那么,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列宁说过,“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才是长青的”。“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作用”是假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更经不起实践检验。 二、保健食品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功能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现在国人86%死于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民众遭受这么大的危害和灾难,它不是必然的而是人为的。是某些西医西药利益集团,不遵从慢性病的病因病理,治标而不治本,对慢性病无能为力造成的。 本人是近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从事药品生产监管和药品注册审查合计20年。出于对医疗系统治病能力的质疑和探究真理的使命感,对慢性病病因病理和防治方法研究了30年。 保健食品植根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融合现代科技,针对慢性疾病病因病理,对慢性病有十分可靠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完全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挽救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关于慢病病因和施治,医界有多种表述,但繁杂凌乱,让人们摸不着头脑。其实没那么复杂。抓住主要矛盾提纲挈领,共同的致病原因和防治途径主要有三: 一是微循环障碍,二是微生态失衡,三是营养不均衡。 针对这三大病因,正确运用理、法、方、药,慢性病定能消失于无形,达到预防、治疗效果。 对于个体差异,灵活应用阴阳五行、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这是第二层次的问题,从属于三大病因。 解决三大病因、应用三大辨证方法,西医做不到也没有做,所以慢性病治不好。保健食品从注册批准的功能和中医典籍描述的功能,解决慢病是应有之义。 关于微循环障碍。遍布全身的微循环血管,是给细胞输入营养氧气、输出代谢废物毒素的唯一通道,是人体的血库,是组织、器官的立体支架和组成部分。微血管畅通一通百通百病不生。 但是人体新陈代谢必然产生垃圾废物毒素,就像生产生活产生废渣废气废水一样,微血管内垃圾毒素沉积每天都在发生。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用微循环检测仪,从手部反射区可以清晰看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微循环状况,找准病因病灶。 略举几例: 图1:全身微血管纹理红清顺,就不会得病,健康长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微循环回复到这种状态。 图2:微血管呈现白色云雨雾状,揭示供血不均衡。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分别导致血压升高、头晕脑胀、心慌气短、脂肪肝、胃寒、颈腰椎病、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 图3:微血管呈现纹清白亮块,分别可导致脑梗、肺梗、心绞痛、胃胀、腰 痛、骨质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