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直社北京1月29日电】一向雷厉风行的发改委这次却在药价收集上遇到难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21日,发改委网站发布通知,催促制药企业上报出厂价格。这已经是发改委第二次告知药品生产企业报送药品出厂价格。 本次出厂价报送工作始于2012年9月1日,原定截止申报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由于大量企业未能及时申报,因此发改委特地延长了一个月的申报期。 截至1月21日,全国仍然还有2959家企业未报送2011年的药品出厂价格。 其中既包括辉瑞、强生、葛兰素史克等知名外企,也包括哈药集团、同仁堂(20.70,0.00,0.00%)、云南白药(76.50,-0.70,-0.91%)等国内大型企业。目前,全国合法注册的制药企业共7008家。也就是说,超过42%的药企尚未上报。 “企业应该是很抵触这样的出厂价申报。”一位行业协会人士表示,“下一步再调整价格时,这些数据都将成为依据。” 申报寥寥背后 前几轮调查中,就有企业透露存在虚报数据的问题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都已记不清发改委到底进行过多少次价格统计了。 海南快克是已经完成上报的企业,公司总经理何天立表示:“以前也进行过好几次成本、价格的上报,发改委的目的还是摸清企业的实际成本和利润。” 2003年国家发改委设立之后,于2005年10月成立了药品价格评审中心。药价评审中心共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药品价格相关调查。2006年4月,发改委发出文件,要求核对和补充部分药品购销价格数据,拉开价格收集大幕。2007年5月,发改委正式下文要求全面调查药品生产成本、批发企业购销价格、中标价格和零售价格。2010年,评审中心再次组织大规模药品成本调查。 “发改委做了这么多次统计,但是核实数据很困难。”北京京丰制药总经理陈成龙表示,企业生产环节工艺、流程都不完全相同,原料采购价格也不一致,各类费用也有差别。最终到发改委手中的数据,真实度会有很大的折扣。 前几轮调查中,就有企业透露存在虚报数据的问题。记者采访的几家企业负责人也直言不讳的表示:“可能会有虚假,因为凭发改委的几个人也没法核实。” 而新年伊始爆出的高州市人民医院回扣事件,再次将高药价问题摊到台面。尽管发改委组织了多轮药品降价,但药品价格中间的水分还是很大,出厂价和零售价之间相差10倍以上的案例司空见惯。 上述行业协会人士表示:“零售价和出厂价之间的价差,有厂家的因素,但大环境也不容忽视。如果进一步压缩价差,对于采取总代理销售模式的企业会很不利。”这也就使得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动力主动申报出厂价,甚至会虚报、瞒报出厂价。 在发改委内部,制定价格调整政策的是价格司药品价格处,而收集价格数据的是药价评审中心,部门之间的协同也是一大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上报的数据何时变为砍价的一刀、最终砍多少都是未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