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众多重量级的“洋品牌”丑闻频出,前赴后继地陷入“质量门”,已成为中国市场景观。为什么“洋品牌”一进入中国市场就会放下“高大上”的标准和要求,值得人们反思。 当你咬下一口麦乐鸡后,被告知鸡肉可能是过期的;当你咽下一块小牛排后,被告知它也许是不新鲜的。消费者可能难以相信在食品安全被如此重视的今天,还有企业敢违背良心,做这种坑害消费者的缺德事。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用事实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 2013年3月,瑞士玺乐集团旗下美素丽儿品牌被曝光,其苏州工厂通过擦除原有标识、重新喷码、私印外包装盒等方式,将国外奶粉批号篡改后贴牌销售,并用来路不明的进口奶粉和过期奶粉非法生产婴幼儿奶粉。目前该品牌已基本从市场上消失。 2011年9月,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在重庆因假冒“绿色猪肉”事件被处罚整顿。据重庆市工商局通报,2006年——2011年间,沃尔玛在当地的门店就因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行为,被工商部门处罚过21次。今年5月,沃尔玛在杭州的一家门店又因涂改商品生产日期被处罚。 一些登陆中国的国际品牌,对产品质量缺乏责任意识。ZARA、范思哲、路易威登、巴宝莉、阿玛尼、香奈儿、迪奥等国际大牌都曾在中国抽检质量不合格。许多知名服装品牌甚至没有在中国设立统一的售后服务电话,提供售后服务和退换货的规定也很苛刻。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认为,中国现行法律法规设定的违法成本低,是国际品牌屡次“犯险”的主因。而在欧盟,触犯反垄断法规的公司最高将被处以相当于违规年营业收入10%的罚款。2011年4月,日化巨头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因操纵洗衣粉价格遭欧盟反垄断机构处以近3.2亿欧元罚款。 相比之下,一些“洋品牌”在中国即使出了质量问题或欺诈案件,罚单往往只有几十万元,根本感觉不到“痛”。堪称国内处罚“大单”的沃尔玛连锁店销售假“绿色猪肉”案,最终罚款也只有269万元。 专家认为,一些国际大牌到了中国之后对自己的商誉不够重视,与整体的商业环境也有关系。一方面是消费者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另一方面我国相关法律也仍有健全和从严的空间。 上海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专家组成员沈建华说,在国外如果发现类似事件,企业会彻底完蛋,永无再生之日,不仅被罚得倾家荡产,也会遭到合作伙伴的抛弃。而在中国,企业违规后可能“借尸还魂”,重新注册一个公司,“制度上亟须补好缺口,避免企业违规卷土重来。”沈建华说。▲ (原标题:洋品牌为何在中国市场"前仆后继"陷入"质量门"?) 责任编辑:小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