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营销赢在押对宝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越来越火。而如何借奥运之机顺风扬帆,进而挖掘市场商机、打造黄金品牌、超越竞争对手,也成为全球企业的“同题作文”。数十年来,选手们贡献了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而“奥运营销”也成为学界、业界必须直面的“重头戏”。 “众多厂商将奥运会作为品牌营销窗口。”有券商分析师指出,尽管参与奥运对提升订单有限,但可以提升全球知名度。 不过,这种“竞赛”成本高昂,门槛极高,而且未必“赞而有助”。有统计数据表明,以往奥运会赞助企业达到赞助目的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比例是1比9。 当然,不同量级的企业有不同的玩法。除了超大型企业一掷千金,中小型企业也越来越熟练地“打擦边球”、借势营销,甚至连街边的店铺都能“机智”地与奥运套近乎。 为避免高额赞助费,部分厂商选择“打擦边球”。主要生产LED显示屏及LED照明产品的洲明科技于7月2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有部分产品参与巴西奥运会项目。大华股份则是里约奥运会X射线安检设备的主要供货商。 赞助国内奥运代表队则是另一捷径。5月22日,光明乳业宣布启动奥运营销项目。今年1月,光明乳业与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签约,成为其官方战略伙伴。曾在欧洲杯豪掷重金的海信此次跟随中国国家体操队“出征”。 这种借力无可厚非,但收效有多大则难以衡量,奥运营销“赔本赚吆喝”的论调也一直不断。此外,各种打着奥运名头的营销活动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奥运营销同质化日趋严重。而这不仅会稀释奥运营销的公众关注度,缺乏创意支撑的一哄而上甚至还有可能会引发反感。 世界奥运营销大师麦克尔·佩恩曾评价中国品牌在奥运会中的表现:“中国赞助商中,那些有创意、有水平、真正能够在奥运营销史上留下一笔的作为寥寥无几。” 业内人士建议:在开展奥运营销时,不应把目光局限在16天的比赛上,而应该结合奥运前、奥运中和奥运会后,进行广告、公关、线下活动、产品创新等系统的规划和宣传,做到即便在赛场之外,依旧能够借势奥运,且风险更低,回报也相对保险。▲ (原标题:中国企业巧念奥运“生意经” 营销赛场争金夺银) 责任编辑:晨枫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