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药属民族支柱产业 《中国经营报》:国家创新力量具体到各行各业,为何近几年来国家高层领导屡次谈到中医药领域的创新?你认为在中国已经实践了几千年的中医药的创新空间在哪里? 闫希军:改革40年来,我国的企业大多数都是经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而我们的原始创新,就只剩下中医药等为数不多的领域。 2015年年底,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而2016年2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以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举例,说明“开放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性。 未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要依靠我们的国民意识不断提高来实现。中医药尝试要进入小儿科普领域,中医药的普及要大众化,中医药的发展要形成一定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发展既是民生大事,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大事,中药产业要担当国家经济增长的角色,要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前提是必须要国际化,要站在国际化的角度,代表中国制药走向世界。而关键指标一是产品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三是装备创新。要努力把中药资源变成产品输出,技术输出。 天士力持续很多年坚持创新,是从一个点再到一个面上,再到一个体系上的创新。如今天士力承担的任务是把中药关键技术实验室,以国际化为目标的中药关键技术创新。因此,中医药领域的创新大有可为。 《中国经营报》:创新中药关键技术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闫希军:此次创新中药关键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药国际化质量标准研究、过程实时质量控制研究、批次一致性评价研究等3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多个中药国际化研究项目为基础,从设计、控制和评价三个角度去解析和构架中药质量可控性技术,探索技术突破,起草相应国际技术标准,推动中药创新和国际化,带动行业与产业升级,为国内外创新中药研发创建 一套新的研发模式和评价方法,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中药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技术链。 实验室提出的三个要素,包括标准体系研究、技术体系研究、技术路径,在实施方案中有三个要求,要求是国际化的,如物质基础一致性、质量一致性、疗效一致性。中药是多组份的,化学药是单组份的,如何达到有效物质基础一致性,能治病且无害的,最终达到质量一致性、疗效一致性?这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才能实现。 因此我们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实验得出的标准,不仅仅是行业标准,还应该是国际标准。 《中国经营报》:由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提出的要求实现的中药产业标准化,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 闫希军:中药如今在国外主流市场不能被当作药品进行销售,而是被当作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等身份各地销售,我国生产的中药饮片中有50%以上是被国外的中医诊所消化了。一方面是巨大的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则是非药品的尴尬身份,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我们没有形成标准化体系,得不到西方市场的认可。 如果我们的中药产业最终形成了国际标准,那么我们就可以争取让我们的中药材资源进入英美法等国家的国家药典,我们的中药通过当地药监部门认证也有了基础的保障。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完善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科研院所体系、中医药企业以及每个地级市都有中医院,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如果全部进行了标准化的升级和改造,那么我们的中医药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时,将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竞争。 此外,技术路径的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中药技术创新要进入智能化制造。化学药的生产来自于西方,都是智能制造。中国要从原料药的出口大国到制药强国,必须实现中药设备的中国制造、技术走出去。最好是能让一批民族大药走出去,比如说天士力研发的滴丸装备技术。 目前澳大利亚在当地中医诊所的推动之下,已经成为首个以立法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而美国中医诊所的针灸师执业便是遵照美国的针灸法的相关规定下开展起来的。这表明我们的中医诊所在推动中医国际化上要比中药企业推动中药国际化走得更远。所以此次天士力获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未来形成的创新中药关键技术的标准,将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让中药企业在走出国门之时,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可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