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为《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献唱 【直报网11月27日讯】(中国文化报)最近,一首由王菲演唱的《匆匆那年》电影同名主题曲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就实现了1000多万次的播放量,引来章子怡、陈奕迅、舒淇等逾70位明星在微博上转发。主题曲的热度也带动了网友对电影的期待,电影未映先火。在刚落幕的“双十一”电影网络预售活动中,《匆匆那年》单日卖出影票超15万张,预售总票房1476万元。 而早前,电影《后会无期》的主题曲《平凡之路》就在影片上映前火了一把;电影《小时代3》的片尾曲《时间煮雨》仅在微博上发布了不到3个半小时,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大关;“神曲”《小苹果》也让《老男孩猛龙过江》这部没有大明星、大制作的电影上映4天轻松实现票房过亿元…… 凭借电影主题曲带动电影营销,似乎成为了近期电影前期宣传的新趋势。这也难怪,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火爆,导致影片营销工作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之前像主题曲这一不为人所重视的部分,也成了制作方重点拼杀的战场。以致于有人还根据市面上电影主题曲营销的成功案例,总结了两种票房“制胜”模式,一是邀请巨星或者偶像来演唱,二是创作出所谓的“神曲”对观众反复洗脑。 前一种模式凭借明星的粉丝号召力助力票房,效果十分明显。如王菲为《匆匆那年》演唱的同名主题曲MV,上线后很快创下多项播放纪录:3小时破100万,5小时破200万,8小时破400万,21小时破600万,48小时破800万,在第57小时播放量正式突破1000万次,10天破3590万次。而由吴亦凡主演的新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电影主题曲同样由他创作并演唱,目前这首歌在微博上发布后的转评数量总和超过了50万次。有吴亦凡粉丝表示:“吴亦凡为一部电影这么卖力,我们做粉丝的肯定会看的。”还有粉丝表示:“虽然电影明年情人节才上,但我们早就想好要包场了。” 作为另外一种模式,“神曲”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老男孩猛龙过江》上映前,“筷子兄弟”率先推出歌曲《小苹果》,因其简单的旋律和易记的歌词迅速火遍了整个互联网,甚至连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也非常熟悉这首歌曲。随后以《小苹果》作为主题曲的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在上映后很快就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很多网友表示是从《小苹果》才知道的这部电影,可谓是歌曲比电影更红。在笔者看来,像《小苹果》这样的“神曲”的杀伤力,在于其强烈的病毒营销特质——无论是歌曲旋律的简单易上口,还是MV中的反串、恶搞,都契合了游戏化的时代症候。有了这样的传播度与话题性,电影宣传效果事半功倍。 “筷子兄弟”的成功,也吸引着后来者的效仿。近日,电影《我的早更女友》也发布了一首“神曲”——《胡撸胡撸瓢儿》,这首歌曲同样使用了恶搞以及曲风朗朗上口的创作模式,一上市就得到年轻人的追捧,该曲创作者大张伟还为此创作了“早更舞”。一歌一舞,帮助电影省下不少宣传费。 如果从宣传效果的角度讲,这些主题曲先行的宣传方式确实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这些电影的存在,但电影制作方必须要考虑的是,到底听歌的人中会有多少人真正掏钱买票去看电影呢?网友们对歌手以及主题曲的关注度是否超过了电影本身?虽然部分影片如《泰坦尼克号》等的主题曲已成为和影片同样的经典存在,但在笔者看来,主题曲毕竟只是电影艺术构成的一部分,如果电影宣发单单将宝押在一个明星主唱或是一首主题曲上,恐怕收效甚微。 实际上,对于观众来说,电影营销手段怎样变化、创新都不重要,影片内容本身是否值得期待才是最关键的。电影若只是先“声”夺人,内容并不精彩,那么这场意在宣传电影的营销是否有些错位?类似于押宝电影主题曲这样“舍本逐末”的营销方式,在急功近利的电影市场确实不应再被推崇和模仿了。▲ (原标题:借主题曲带动电影营销 电影就是要先"声"夺人吗?) 责任编辑:梦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