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无法替代传统中医 其实,仔细研究不难看出,康恩贝此次合作者圣美孚的主打产品似乎在跟传统中医“叫板”。其研发的全自动中医脉象诊断系统,即通过模拟中医医师按压手法实时采集脉象信息,并根据设置的参数对各类脉象进行自动分析判断,最后以经典处方对症下药。 事实上,中医自动诊断的概念其实数年前就有了,只不过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没有大面积普及。 当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一台名为“中医四诊仪”的机器人曾轰动一时,它可以模仿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法,为人提供中医体质分析和养生方案,引发游客疯狂追捧。 2015年3月,复旦大学对外宣称,复旦大学团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了中医人工智能机器人。据悉,该机器人不仅将原本依赖于医生主观判断的中医把脉诊断技术精准化,还利用其深度学习能力来分析名中医积累的经验信息,使中医宝库在高科技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 据上海数学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冯建峰介绍,根据计划,2016年3至4月,“中医一号”将面世,届时中医的望、闻、问、切将更加精准。 可以说,对于中医自动诊疗领域,业内似乎一直没有放弃研究,关于中医是否被替代,自动诊疗普及度究竟能否全面开花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目前看来,自动诊疗是无法替代中医的。因为,它们的认可度不高。”文章开头的相关人士对记者直言,现在很多中医自动诊断设备实际上基于一定病例数据上做出的规律性检测,并不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人的病情却是不规律的,存在各种体温、面色、感觉方面的差异。中医行业自动诊疗只能作为一种辅助仪器”。 对于外界质疑,康恩贝也解释称,中医自动诊断提供类似中医望闻问切获得的具有一定规律性、标准化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推动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发展,并实现网络化管理、远程诊断咨询等。“该类设备存在现有技术先进性的局限和适用中医诊疗中个体差异性的局限,不是为了取代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而是作为‘望闻问切’采集手段的丰富和补充,是传统中医诊疗的传承和发扬”。 康恩贝也承认,目前社会上对中医诊断还处于更接受“老中医”诊断的现状,接受机器诊断需要很长时间。中医诊断设备能否持续提升其产品准确性及建立有效推广通路还存在很大挑战。▲ (原标题:康恩贝押宝中医自动诊断) 责任编辑:小申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