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1月18日电(南方都市报报道)从意图上来看,政府借动员式集会表达打击传销的意志,并且对年轻学生宣传教育,无疑是有其效果的,毕竟传销大军中年轻人占据很大一部分。不过转念一想,从“传销”这个名称在多年前为国人所知开始,为何传销大军不仅有增无减,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实在耐人寻味。 笔者这里并不想从政府执法力度着眼,而是想提出一个看法,今天传销规模的扩大,或许有一种潜在的心理根源,也就是“快速致富的幻觉”与“集体性的无意识”。 通过许多详细的媒体报道,我们可以注意到,加入传销的基本上都是有强烈的“发财欲望”的人,这一点当然毋庸置疑,不过有趣的是,每个传销组织的发展模式,都是依靠“强迫或诱导”、“洗脑”、“主动诈骗”等步骤来扩张,当人们进入这个封闭性的组织后,个人已经不再是独立判断、抉择的个体,而是被融化进这个半神秘化的组织,由此,集体的目标就变成了个人的目标。 外人看上去,这种集体性的“疯狂”简直不可思议,一起喊口号、一起痛哭流涕,这就有如一场“萨满教”的祭祀仪式,区别仅仅在于,萨满教祈求神灵,传销组织乞求的是“拜金教”。 或许,我们对传销组织的运作模式的认识太过粗浅,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其实背后有更深的心理根源,正是人性的种种弱点,才会让许多人轻易地投入“传销布道”的怀抱,迷失了自我。 当反思传销“打而不灭” 中山今年以来严厉打击传销,取得丰硕成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传销从“创意”到实践、到扩张,再到集团化、规模化,这个链条,在被有关部门打掉之前,通常是顺畅的(正规、守法企业的日常经营,反而未曾如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如今打掉了一些传销团伙、拘捕了传销首犯,却不见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为之前较长时段的“放纵”、监控缺失、打击不力负责,这或许是传销长期“打而不灭”的重要原因。 当然,对传销、网络欺诈等“新型”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管执法,难度肯定更高,按属地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可能会面对资源不足等困难。从群防群治的角度看,加强对“新型”违法犯罪行为的公众宣传,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传销分子和网络骗子无处藏身,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以实现。 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会严重侵犯上当受骗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也会伤害急欲融入珠三角发展全局的中山“城市口碑”,据此,中山市需要加大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实实在在加强制度建设、经费和人员配备,并想方设法创新公众宣传内容、形式,加快群防群治实现的过程。 针对此前传销“无障碍”“野蛮生长”的情况,还应进一步健全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责任,真正落实首问负责制、加强部门协作、消灭“监管推诿”这种现象。此外,还不妨借鉴、引入有关部门在公共网络安全管理、消防管理等领域的有效经验,创新举报、取证机制,加强对与公安机关合作的举报人的保护和奖励,让传销从“创意”“落地”到实践之初就被果断掐灭,也避免更多的青年人误入犯罪的泥潭。 最大问题是我们不了解 老实说,关于传销就没法评,虽然我一直很关注传销的消息,但是,我现在仍然得这么说。到目前为止,除了组织传销的头目,我想没有一个人敢说“我对传销比较了解。” 写这篇评论之前,我再次去网上搜索了一遍,看到一篇两个月前的帖子,很有意思,帖子一开头就说:“给你十年时间,每年给你五千万,加一把尚方宝剑,你能把传销从中国清除吗?或者说,你能让中国大多数人了解传销到底是怎么回事吗?”后面一个回复也很有意思:“就算在央视每天24小时播揭露传销的节目,也没有用,因为有人一旦接触到传销,会发现和电视里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现在根本没法对传销做评论,无论说什么,参与传销的人都很可能视为笑料。也许,应该问的是:为什么我们对传销不了解。 在我印象当中,媒体对传销比较深入的报道,是五年前南方都市报做的系列报道,此后未有出其右者。但就是那一系列报道,也只有记者4天的卧底调查和两个参与传销的人的访谈(请注意访谈只是一面之辞)。当然,动辄一两年的调查,这不是媒体应该负起的责任。 那么,我们再看学术界。中国社会学界,有人做过这样的田野调查吗?没有,在传销这个领域,就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潘绥铭对卖淫那样作踏踏实实的调查。在我看来,传销简直是一个绝佳的社会学调查的题材,是一个金矿,可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碰? 在中国,传销历数十年而不绝,遍布全国各地,涉及的人数巨大,毫无疑问,这是时代的象征。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