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生与蔓延 媒介素养的缺失成微传销不断衍生的内因 近两年,“微商”作为移动电商的主要形态之一,微商为更多人提供了经营机会,给少有资本、多余闲暇时间的人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也给一些人带来了可观收益。但伴随产品造假、广告失实、偷税漏税等滋生的“微传销”危害尤其严重。 “直事儿”(微信ID:cndsn-zxbdw)发现,传销借助“微平台”滋生蔓延,主要存在这样的原因:第一,“微传销”平台门槛低、简单易学,假借“互联网+金融”等说辞,具有欺骗性,迎合“一夜暴富”的贪欲和侥幸心理。第二,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和缺位,使“微传销”行为未得到有效遏制。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技术先导作用常使新现象与问题并生。第三,相对于传统传销,“微传销”更具隐蔽性,人员流动性更强,而公安执法部门电子数据采集、定位追踪和执法取证难度大,管辖权范围不易确定。此外,一些人下岗失业,面临的就业压力大,也造成传销诱惑面前的不清醒,忽略了对风险的起码警惕;而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大量非实名用户注册信息的存在,往往成了非法传销者的屏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传播”媒介素养的缺失,也是公众未能有效防范“微传销”危害的内在原因。 由于“微传销”更多建立在亲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上,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或者家庭主妇,出于对朋友的“关爱”和感激,认为通过熟人“入会”“拿货”不会有假,便轻信、加入“微传销”行列。一些人受骗后又不甘心“投资”打了水漂,转而通过“发展下线”嫁祸于别人。有调查显示,信任关系一旦破坏很难逆转,参与过微传销的人,往往不再相信朋友圈的信任之情,“彼此间朋友圈卖货已很艰难”。不少人“默默地将自己曾经最为信任的同学或亲友屏蔽了”;有人在“宗教般的洗脑”后,甚至为攀升“塔尖”招摇撞骗、众叛亲离,不仅对于正常的“微商”生态带来破坏,也造成了自身社会关系和人性深处的情感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