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直社 北京4月20日电】(《环球人物》记者 张建魁)打开合肥市第八中 学网站,立刻弹出 一个漂浮图片窗,在由华表和长城组成的红色背景画面上,写着几个醒目大字: “衷心祝贺我校74届校友李克强同志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总 理!” 李克强祖籍安徽定远县,1955年7月出生于合肥 。父亲李奉三是一位地方干部,曾在凤阳县和安徽省文联工作,后任安徽省地方 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李奉三一生爱读书,也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因 此,李克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在11岁时考入安徽省重点中学合肥市 第八中学。合肥八中创办于1956年,以“完善自我、追求卓越”为校训,因“博 学、勤问、慎思、笃行”的学风受到好评,后成为一所有个性、有特色的华东名 校。 幸遇“启蒙老 师” 李克强中学时期正赶上“文革”。 一时间,“学校成了马蜂窝,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久,学校进入停课状 态,高考也被取消了。李克强虽自幼好学,成绩优异,但也不得不辍学在家。其 间,李克强曾回定远县九梓乡老家待过一阵子,据当地见过他的老人回忆,“当 时个子不高,在老家时一边放牛一边看书,有时还在庄稼地护青”。 然而,李克强又是幸运的,这段时间他遇到了自己的“启蒙 老师”李诚先生。李诚是安徽石台县人,民国十五年考入南京国专,曾执教于巢 县黄麓师范、昭明国专、江南文化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在安徽省文史馆任图书管 理员,是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当时,李克强家和李诚家在同一所大杂院里。院 内有座小型图书室,藏书近万册。李诚退休后就成了这个图书室唯一的管理人员 兼出纳与采编。好学的李克强经常去图书室翻书,就和李诚成了“老相识”。 “文革”一开始,图书室就被封了,李诚从此赋闲在家。李 奉三便让李克强拜李诚为师,请他教授古文和历史知识。 1977年 ,李诚去世。20年后的1997年5月,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 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追忆李诚先生》的署名文章,深切表达了对恩师的敬仰 缅怀之情。 李克强在文中详细回忆了每天跟李诚学习的情形 :“时间是固定的,从每晚9时开始。他释卷之后,便烧上一壶水,把脚放在一 个不大的搪瓷盆中,不断有节奏地搓足,时而向盆中添上一点热水,时而用手揉 脚板心上的涌泉穴。他做得不紧不慢,循环往复,大约近一个钟点。就在这段时 间里,李先生用平和的语调,时断时续地向我讲中国的国学,讲治学的方法,讲 古今轶事……这种每天近一小时的讲解、谈论夹杂着议论,持续了近5年之久, 几乎穿越过我的少年时代,但李先生的话似乎仍未讲完。” 李诚先生的为学之道,对李克强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李先生喜 欢‘为学要像金字塔、又能广大又能高’的治学之道。更喜欢要能‘吃冷猪肉, 坐热板凳’的治学态度。因为文庙里是供着冷猪肉的,读书人应当将板凳坐热, 不能总是躁动不安……李先生认为,读书人眼界一定要开阔,要能看大场面,大 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也就是说要读各种类型、各种观点的书,除有专门注重 的外,对其他学识起码做到识门。” 正是有了 这“特别”的5年时光,李克强在“文革”期间不但没有荒废学业,相反还打下 了扎实的古文功底,从小树立起严谨的治学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