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3月27日讯】(中国青年报 钟潮)幸福的人大体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这17个家庭来说,他们的不幸或许各有各的不同,但他们的幸运却完全是因为同样的八个字——康宝莱“天使听见爱”。 三月中旬的上海,阳光温暖,微风和煦。就在这么一个生机盎然的周末午后,一群孩子在位于上海闸北区的民办小小虎幼稚园内又叫又闹,撒开了玩儿,叫闹的分贝尽管刺破了周遭的宁静,却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心生笑意。因为也就是这群孩子在一至两年前,几乎都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听不见春天的声音,也无法发出他们心中对春天的共鸣。 然而,自2011年9月开始,他们的命运相继改变了。在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发起“天使救助行动——天使听见爱”公益活动之后,陆续有30个听障儿童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鸟鸣虫啼之声终于回到了他们的世界。这次重新聚首于上海闸北区民办小小虎幼稚园的17个家庭,便是其中的幸运儿。而他们的再次相会,不过是一场马拉松式慈善接力又一棒的开始。 因为对于这些听障儿童来说,植入造价高达20万元人民币的人工耳蜗只是恢复听说能力的客观条件,真正漫长的康复之路才刚刚起步。正是清楚地意识到这项慈善工作的难度之大、造价之高、投入精力之大,康宝莱公司内部在最初选择这个项目时是有分歧的。但康宝莱创始人马克·休斯那句“你必须用来自心底的爱来对待和影响他人”,最终促使康宝莱(中国)敲定了这个慈善项目。 带入式的慈善没有折扣可打 很多时候人们会这样认为,一个企业花钱做慈善无非就是花钱造势,一方面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回馈社会,从而进一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但在康宝莱(中国)选择“天使听见爱”这一“繁杂”的慈善项目时,就已经做好了“带入”的准备。 康宝莱(中国)总裁李延亮曾经表示,很清楚选择这个项目就意味着不只是掏钱的问题,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也就是说,公司还面临着很多的“麻烦事儿”。“我们不怕麻烦,选择公益就要做踏实的公益,帮助这些听障儿童重新进入社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有效的康复工作作为跟进,不然是难以保障他们真正学会说话的。” 按李延亮总裁的想法,那就是康宝莱公司每资助一个听障儿童,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健康成长,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路,康宝莱(中国)从一开始就把细节放在首位。最开始选择患儿时,他们会认真做家访,对每一个提出申请的孩子进行筛选,以保证每一分公益款都能花在真正有需要的患儿身上。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康宝莱”这三个字将成为这些孩子、这些家庭终生的朋友。 2010年6月10日成为首个康宝莱“天使听见爱”项目受益人的小芳纯,如今已经是厦门一家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而从小芳纯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开始,到第一次开机、第一次说话、第一次在学校里表演,康宝莱厦门分公司的员工林女士都是见证人。如今,林女士不仅是小芳纯最亲近的人之一,林女士所在康宝莱厦门分公司的志愿者们还会自发去学校捐建图书角,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交流。这种带入式的慈善,已经成为康宝莱(中国)“天使听见爱”项目最为普通的方式。正如康宝莱一位公司员工所言,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跟这些孩子一旦相处下来,难免会对他们投入感情,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让他们快乐成长,至少像普通人一样开心生活。 所以,当上海市闸北区小小虎幼稚园园长、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博士张磊女士第一次接触康宝莱“天使听见爱”项目时,也着实吃了一惊。她介绍说,“我接触过的听障儿童很多,在我们这里康复的孩子也很多,但像康宝莱公司这样肯出钱给孩子做耳蜗,愿意帮助他们康复,甚至因为康复是在外地还帮孩子的父母找工作的事情,我真还是头回听说,当时听到之后特别感动,我想这才是有分量有温度的慈善。” 来自河北农村的小滋金、小滋增的父母就一直在感受着如此有温度的慈善。在遇到康宝莱之前,这对父母也曾有机会给孩子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但由于当时负责另一慈善项目的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告知只能给双胞胎中的一个做植入手术时,无法取舍的父母最终放弃了这个“二选一”的机会,直到康宝莱公司的出现,这对父母终于如愿给两个孩子双双植入了人工耳蜗。不仅如此,康宝莱地方上的志愿者们还经常给孩子带去食品和学习用品,就在今年春节前还给两个孩子垫付了一笔康复费用。 如今,这对双胞胎兄弟和同龄孩子一样十分淘气,经常上蹿下跳,每次跟康宝莱员工在一起的时候更是热闹得跟家人一样。孩子的父亲告诉笔者,他们眼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俩兄弟能够跟普通孩子一样正常交流、正常成长,将来长大了没有自卑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也是康宝莱公司特意在今年3月组织这次第三方听说能力评估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已经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普遍遇到了康复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