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患儿家人意识已被提上日程 给孩子和家长进行专业的康复培训是一方面,真正让郑先生和他的项目团队犯难的还是如何构建家长们的康复意识。正如张磊博士所言,孩子的康复水平30%是由康复中心的能力决定,70%则取决于家长的投入程度和康复水平。“可以说老师的付出、家长的配合,缺一不可。” 由于被康宝莱“天使听见爱”项目选中资助的听障儿童多为贫困家庭出生,有的甚至来自于偏远山区,当地的康复条件原本就很简陋,而一些家长迫于生存压力或者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更是无暇顾及孩子的康复,把做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孩子送到当地康复中心,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最佳选择。但事实上,这距离真正的康复还差得太远。 笔者在小小虎幼稚园一段治疗视频中就发现,仅每天30分钟的口腔训练就很讲究,像刷舌头这样看似简单的康复动作,如何刷、怎么刷更有效,都需要对症下药,每个孩子的训练方法都是不尽相同的。但如果把这样的康复训练一骨脑儿地推给幼儿园或者康复中心,再有责任心的老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譬如听障儿童有一些拼音的发音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回家后在家长的陪伴下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学会听机器的声音,在有噪音的环境下学习说话,都需要家长的悉心照料。在小小虎幼稚园培训过的诸多孩子中,但凡康复好的,没有一个离得了家长的时间与亲情的投入。张磊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来自安徽的孩子,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结果是孩子的奶奶陪同前来进行康复训练的。就是这么个不识字、说话又有口音的老人家,为了自己的孙子,愣是学会了写字和普通话。可想而知,一个听障儿童的康复背后,是家人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在康宝莱公司的价值观体系中,关于态度一栏是这样写的:把一切变得简单、神奇、有趣。而在“天使听见爱”这个项目中,康宝莱公司的员工们似乎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态度。看似复杂、麻烦的工作在他们眼里,会变得简单、神奇、有趣。这次在上海张罗评估的康宝莱公司项目组里,除郑先生外全是“80后”,其中一位入职不久的女孩子还是“90后”。但这几位看上去时尚洋气的女孩子却极有耐心,两天下来几乎个个都成了“孩子王”。她们既要张罗孩子们的听说测试,还要管理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不虚此行,还专门带他们去世博会的中国馆一游。哪怕只是一餐饮食的安排,都会反复斟酌。而在谈到感受时,却只是淡淡的一句:“能够帮助到他们,自己也很开心。” 如今留给康宝莱公司的时间并不多,对于这些眼见着就要错过最佳康复期的孩子们来说,给予他们专业的康复培养已是首要任务。但不管是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还是分时段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进行,康宝莱公司俨然已经把这些孩子的未来成长看作自己的事情。正如康宝莱(中国)总裁李延亮所说,“不是说做完手术,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责任就已经结束。让他们接受必要的康复治疗,并且不失学,能够受教育,我们之前的努力才不会成为无用功。” 强烈的责任心和带入感,使得康宝莱公司的很多员工已经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家人。所以,在看到有些家长工作太忙忽视对孩子的康复训练后,郑先生甚至比那些家长还要着急。所以,在短短两天的评估培训过程中,郑先生也一再希望张磊博士能够给孩子们的家长多说一点、再多说一点。 尽管,孩子们的康复程度有好有坏,家长们的康复意识有强有弱,但郑先生和他的团队以及整个康宝莱(中国)都已经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充足准备。“天使听见爱”,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口号,它需要的是一群人拥有长期的奉献精神,和一家企业始终如一的付出。 人生从此更精彩,这是康宝莱公司的愿景,也是一家企业在从事慈善项目的过程中给出的答案。而康宝莱公司也在这场马拉松式的慈善接力中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慈善事业中的康宝莱模式。▲ (原标题:康宝莱公益模式 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 责任编辑:王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