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好你的新人” 毋庸讳言,安利营销正在成为一种现象。一个未被证实的说法是,某个公司由于经营困难,便想搞清楚安利是怎么营销的。于是这个公司的老总便派自己的助手打进安利内部,进行秘密卧底,结果该老总助理按计划完成调查后,向老总提交了一个报告。令这个老总惊讶的是助手向他递交的不是调查报告而是一份辞职报告。 “你们想这个助手做什么去了?全心做咱们安利了呗。”安利某大区高级营销总监,在一次近千人参加的分享大会上娓娓道来并顿时赢得了满堂彩。同时也使那些准备投身安利的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再加上你只需要25元钱,就能取得“代理”安利产品的经销权,更是使那些“有梦想但缺少机会的人”视为难得的机会。 不仅如此,安利一套以业绩(主要是团队业绩)为衡量标准,划分的13个奖项也使每一个陷入经济困顿想大赚一笔的营销代表眼前一片光明。 “起步是难,但在做出‘门道’后就相对容易了。”王匡义的解读是,做安利卖产品的一般是新人,而稍微有点资历的人都把注意力投入到发展新人上了。而发展自己的团队(也叫合作伙伴),就是王匡义所说的“门道”。 按照安利的奖惩制度,安利营销人员根据每月完成的不同业绩可以得到9%~27%不等的佣金比。具体分成七个级别,1800(佣金比是9%)、5400(佣金比是12%)、10800(佣金比是15%)、21600(佣金比是18%)、36000(佣金比是21%)、63000(佣金比是24%)、90000(佣金比是27%)。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营业额除了自己当月完成的实际数目外,还可以依靠自己发展的“下线”来帮你完成,你发展的“下线”的营业额全部算作你个人的业绩。 “庞大的佣金奖励业绩额度,单靠自己是难以完成的,而只要团队发展得好你就可以很轻松地攻克这些难关并完成挑战。”说这些话时王匡义满眼透露出期待的目光。 然而,如果你据此就认为安利是一个可以依赖和十全十美的事业,你就大错特错了。“尽管看起来做安利的人非常多,而且每到一个场合都是人山人海(这只是说明安利的组织能力非常强),其实真正做安利的人很少,做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当然你可以一口气说出几名、十几名甚至几十名,但这些与号称在中国大陆有30万营销人员的数据相比,实在是不敢恭维。而那些做成功的‘大佬’更是屈指可数了。”面对《新财经》记者做安利市场是否饱和的疑问,安利一高级营销经理如此说。 这些充其量只是安利营销火热的假象之一。就连一向被安利人公认的安利是一个分享的事业,是一个无私的事业,在利益面前也不堪一击。做安利无非是做销售和推荐人以及为之服务,而安利独特的做法是对个人业绩不作规定,这种情况下,发展“下线”成为必须。“下线”完成的业绩都算“上线”的,因此从佣金收入角度考虑,发展“下线”也成为自然。而为了营销代表自己的利益去服务好他的“下线”,也是很必然的事。把这种“服务”上升到分享、甚至无私的高度恐怕也是安利人的一种理论创新。 即便如此,做安利也时时会面临自己辛苦发展的合作伙伴流失的现象。做安利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如果再遇上前几年国家禁止直销等的特殊情况发生,营销代表的精心培育将损失殆尽。即便上述情况不发生,营销代表的收益也不是永保的,根据安利的相关奖励办法,营销代表的评级只限于当月当年,而一旦出现业绩下滑,营销代表辛苦做到的高职位可能会随业绩下滑而下降。 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这是安利典型的一个营销策略。用安利人的说法就是“只有向成功的人学习,才能找到成功人的秘诀,而从失败的人身上只能得到沮丧”。其实也正是在无数成功甚至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成功故事的浸泡下,安利人上演了一个个生存百态的悲喜故事。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安利给有理想的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平台。但绝大部分的人不得不为此付出长时间的努力,甚至到最后也只落得两手空空不得不选择退出。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这在安利也是一个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