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1月16日讯】(搜狐健康)价值1.3万多元的“磁疗床垫”,白日游玩、夜晚上课的“结伴旅行”,隔三差五送来的“关心问候”……针对老年人的推销花招百出,为何老年人成了“唐僧肉”? 药贩子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刚需” 上海一位叫“CO姐”的女士,曾经在一档情感综艺节目上,控诉自己的妈妈买保健品花了近三十万,几乎把家里的客厅变成保健品仓库,甚至认药贩子当了干儿子。 而母亲程妈妈说:“生病的时侯,只能让老伴来照顾,药贩子知道我生病了,就来医院照顾我,不让我老伴来回奔波。他还告诉我,不让我太相信公司的宣传,有夸大的成分。我心里感动啊!” 老人退休后,有一定的退休金与积蓄,物质生活基本不成问题。但是情感方面有强烈的寂寞感。这一部分源于儿女们生活工作节奏快、压力也大,没有时间和耐心陪伴父母,而且说话也多是直来直去,不能充分理解父母内心的孤独。而“干儿子”们在这方面极有耐心,琢磨老年人的心理,与老人聊三四个小时也不烦不累。老年人想要的温情和关爱被满足了,退休后心理上的失落也被弥补了。 保健品激活了老人们的“外周路径” 除了药贩子满足了老人缺失的情感,保健品本身也大有文章。我们可以考虑这个问题:很多保健品的宣传语在年轻一些的人们看来完全不可信,但为什么有那么多老人会上当受骗?笔者仔细观察过一些保健品销售的商铺,发现这些保健品的虚假宣传语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迅速治好某种长期疾病——给老人虚假的希望和期待 延年益寿,增强体质——迎合老人对长寿的渴望,实则利用了对死亡的恐惧感 今天大促销,不买吃亏——激发了典型的中国式“贪便宜”心理 这个社区已经有两百多人买了——利用了老人的归属感需要 只有有钱人才吃这样的保健品——激发了老人的虚荣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