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同仁 并不意外的是,中国在反垄断调查的同时,却遭到了国外机构的抨击。 继中国欧盟商会8月批评外企在中国反垄断调查遭遇不平等待遇后,中国美国商会9月2日发布报告称,在华外国企业日益感到自己成为中国《反垄断法》和其他法律行为的靶子,并威胁可能会减少投资。 今年8月,在中国宣布对包括奥迪、奔驰等外资车企进行反垄断调查时,中国欧盟商会曾发表一份措辞相对严厉的声明。该声明称,中国反垄断调查中可能存在“调查外资企业不平等待遇”的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也有业内人士质疑,按照之前的反垄断案例,如果微软愿意主动认错的话,协商处罚在金额上应该会有所减少。但另一方面,一向财大气粗的微软却无惧中国的反垄断调查,并在华连续发布新品向中国示好。 但有数据表明,微软操作系统在全球PC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98%,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即便针对中国市场微软涉嫌垄断在于盗版系统泛滥,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游云庭则认为:“即使有很多盗版,微软也是垄断的。” 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多次表示,无论是内资、外资,还是国企或者民营,只要违反反垄断法,都会去调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近日称,6年来,接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既有中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张茅近日也表示,今年共受理了9件反垄断案件,涉及外、内资企业。 梳理此前的反垄断案例看到,中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始终如一:不只是中国电信[微博]、联通涉嫌垄断案,还有茅台、五粮液反垄断案均为中国企业;而乳粉企业垄断案既罚了美赞臣等洋品牌,也罚了合生元等中国企业。近日,发改委对浙江保险行业开出了1.1亿元反垄断罚单,相关外企因未参与其中而置身事外。 李克强:反垄断调查外企仅占10% 绝无选择性 据京华时报[微博]的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应邀同出席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200多位全球顶级跨国公司负责人和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等各界代表对话交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主持对话会。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向李克强提问,今年年初以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反垄断的调查力度,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若干场合也曾经公开表示,反垄断调查并不是针对外国企业,但许多外国企业对中国经商环境产生了担忧。您能不能让他们放心呢? 李克强说,我也确实感到担忧,就是你们为什么要为此而担忧?我希望在华的外资企业遇到什么问题,你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向中国政府提出来,我们愿意为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说到反垄断调查,中国2008年就已经立法。近一年多来,我们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同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目的是要营造一个给企业松绑、宽松又可以公平竞争的环境。不仅仅有反垄断调查,我们还加大打击窃取商业秘密、侵犯知识产权、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行为的力度。这些措施绝不是针对某类企业,或者说是有选择性的。据我了解,反垄断调查所涉及的企业,外国企业只占到10%,这说明并不是针对某个方面企业的。 国际一些主要媒体就此问题表示关注,因为我们进行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了透明度,被外界予以更多关注,有的甚至被炒作。实际上,我们推进的包括反垄断调查在内的事中事后监管是依法、透明、公正进行的。不仅如此,它也是有利于中国扩大开放,就是要让更多的外资、外国产品愿意和敢于进入中国,因为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反垄断选择性执法”说法不公平、也非事实 自从中国开展反垄断调查以来,不时有外界声音称,反垄断是选择性执法,只针对外企。中国欧盟商会和中国美国商会近期相继表示,外资企业在中国反垄断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然而,随着中国反垄断执法不断推进,这种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 2008年8月1日以来,《反垄断法》已经实施了6年。最近被处罚的企业从数量和处罚金额看,国内企业都不比外资企业少。白明表示,从国家的反垄断调查和发改委的处罚来看,根本不存在任何的选择性或针对性。不论中资企业还是外企,只要中国的土地上存在垄断行为和事实,违反了公平竞争,就应该调查和受到相应处罚。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反垄断法》实施以来,接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既有中国本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并非只针对外国企业。在反垄断法面前,所有企业一律平等,不存在“排外”的情况。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日前也表示,对所有市场主体同等对待,这是《反垄断法》的精神,也是执法始终坚持的原则。执法只从垄断行为出发,不管主体性质如何,只要实施了价格垄断行为,都会被一视同仁查处,目的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会因企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欧洲百余汽配商挺中国反垄断 参考消息网报道称,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10日报道,在中国采取措施松动汽车制造商对国内汽车配件市场的控制之际,欧洲汽配商对此举表示支持,它们称北京应当利用反垄断法来为消费者压低汽配价格。 在中国欧盟商会9月9日发布的一个建议书中,逾100家欧洲汽配商表示,车企控制着配件市场和其他售后服务,导致经销商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其他地区的市场。建议书称,零部件的供应完全受车企控制,只售往其授权的经销商店,导致零部件价格过高,且迫使分销商普遍需要承担维持汽车和零部件库存的负担。 建议书称,汽配商可能会害怕报复性商业行动,因此在面临限制性操作时不愿发布非保密声明或投诉。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0日报道,欧洲汽配商称,在华经营的车企强迫它们签署的排他性协议违反了中国《反垄断法》,抬高了备件价格。 这些新指控加大了在华跨国车企的压力,这些企业是中国监管机构持续已久的一项反垄断调查的对象。 参与起草上述报告的一名汽配行业高管不愿指认要求达成此类排他性安排的跨国车企,但称“这是一个普遍话题,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