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带来新机遇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2014年是移动互联的元年,手机上网的人超过了用电脑上网的人,据说有超过一半的人每天看手机的次数超过一百次。我们的时间也变得碎片化了,整块的时间越来越少。其实不仅仅是时间碎片化,信息也是非常碎片化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海量信息的冲击,每个人身处在嘈杂的环境里,大脑要处理这么多的信息是很疲惫的,很多人处理不了这么多信息,本能的反映就是焦虑、恐惧、愤怒,所以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过程中,人本能的选择是社交群落化,会跟熟人在一起,为什么微信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每个人在社交群里交往。但是商务智能化也是存在的,包括刚才说到的远程联系,都可以帮助有效地提升效率。 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连接的便捷,也带来海量信息,其实真正的大数据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才真正开始出现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说的大数据,从投资的角度上看,包括这样几个层面。没事上搜狐、新浪去消磨时间是浏览数据,现在有专业机构测量不同资讯的曝光度,点击量,从微博、微信上可以得到社交数据,这是话题度,思享指数。除了社交数据,要想进一步了解,就得是搜索数据,即搜索度,百度指数。还有交易数据,即购买度,淘宝指数。这些数据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但是大家不要都迷信数据,觉得数据是一种唾手可得的财富,它有它的局限性,因果滞后性,另外就是分类陈旧性,我们现在都是根据既有的分类原则来处理数据,新标准将会不断出现。比如健康产业中的分类标准是把医院当成第一终端,药店当第二终端,社区诊所作为第三终端,还有在医院内开的药店,我们叫1.5终端。还有因素片面性,数据结果是由很多种原因协同作用得来。 这里面有很多变化,小数据不等于大数据,不等于信息,小数据就像干枯的树叶,已经固化了,从树上摘下来不再有变化,可以用数值、份额、趋势、图表来展示。大数据就像还长在树上的树叶,虽然形状也比较固定,但是它是活的,我们叫Online的热备份,能用电子表格处理的都是冷备份,具体表现为量级,频次,关联度,指数。信息是结果,你可以预测,找到深层次的因果规律,提出解决方案。不是说大数据就好,小数据就不好,表达的层级不同。不是Online,并非海量的,那用一个电子表格处理就行了,何必那么麻烦呢。不管是哪一类的数据,这些海量的数据我们希望定性的分析,这都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用中国的传统哲学,佛学讲的是缘起性空,任何数据都是表象的,本质上一定是依赖前提条件的,佛学把依赖前提条件的属性叫空性,空性不是一种物理状态,而是一种根本属性,这是佛学的哲学思想。 我们在大数据里面,数据也不是线性均匀的,分布是一种幂律分布,马太效应,长尾理论,瀑布表达,基因一旦被激活是瀑布表达,阻断了几个基因,其他的基因还会再表达出来,在群体过程里面,也还是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为什么说世界是湿的?湿的就是说界限是模糊的,你在结构性思维里面,就像干的米粒一样,界限很清晰,但是如果把一把米煮成粥,界限就很模糊,所以是湿的。大数据的变化里面,界限并不像传统的结构性思维那样清晰。 所以我们说,简单的因果是一种表象,你认为你找到了规律,其实复杂因果才是根本。 健康产业的三大投资机会 基于前面的说法,移动互联时代有三大投资机会,一是投资品牌,消费者用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想喝茶才谈得上喝什么茶。一个品类没落了,比如说大家不用胶卷了,曾经代表胶卷的品牌柯达就衰落了,新的品类崛起会给新的品牌崛起带来机会,品类和品牌都是消费者需求进化的结果。 我们投资企业的使命,就是用品牌去主导品类,过去我们投资品牌,设计品牌用P型思维: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后来用4C——客户、成本、便利、沟通,但是现在没有孤立的客户,我总结了一个F型思维,F型思维的核心是FANS,粉丝不等于屌丝,并不是说粉丝有钱,屌丝没钱,其实都没多少钱,但是粉丝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取舍,屌丝就是既没有钱,又没有价值观和取舍,消极,整天抱怨。我们投资企业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屌丝变成粉丝,让他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粉丝本身就是媒体,他不仅仅是消费你的产品,还会跟别人说,这叫粉丝,他的体验不同。 移动互联时代看到的第二个投资机会,就是投资平台。传统的PC时代流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现在移动互联了,流量都是天雨时代,在天空法则下,老鹰有老鹰的天空,麻雀有麻雀的天空,也就是说小公司有小公司的生存空间。任何一个有专长的人或企业都可以发展成平台,平台就是社会资源优化的一个基本形式,平台也是企业实现社会价值的根本路径,你能把一件事做好,别人用你的服务就不需要自己忙活了,这就是平台。 我们投资的平台有一种是定制的资讯平台,消化科医生上来看的都是消化科的资讯,神经科的医生看的就是神经科的资讯。我们投资的移动便民服务平台跟阿里健康有点类似,主要是服务于出院的病人,医生一定要跟患者见面,确诊,出院之后,对于长期重复拿药的患者,老去医院排队非常不方便,就可以用APP跟医生沟通,然后由配送端配送给他。 我也不接受有些公司搞的远程会诊,有些医院的医生还没见到病人就敢下诊断。病人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症状完全描述清楚,单是一个肚子疼都有好多种疼法,是压痛还是钝痛,这都要见面详细了解。各种远程传递的工具并不能替代医生最终的诊断,否则死一个人,你这个公司就倒闭了。我们过去十年为中国二十万名医生提供过法律援助,那都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我对此深有感触。 在这个过程当中好像医院来自药品的收入减少了,但是医院得到了服务费和信息收入。我非常认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是把医院内部的信息集成起来,变成医疗信息服务中心。第二步就是把院外和院内的数据联系起来,包括入院前和入院后的信息集成。第三步,才是深化成健康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