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酒的瓶颈之殇 虽然保健酒市场潜在利润很大,但是整个市场一直没有充分开发出来。纵观保健酒市场,尚有几大瓶颈,一是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保健酒的准入门槛、生产标准和品质要求;二是需要企业重视,不断升级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提高保健酒的品质;三是要树立一种良好的消费氛围,不仅要打击虚假夸大宣传,而且要注意引导消费者对保健酒的饮用知识,倡导健康饮酒、文明饮酒;四是要把健康意识进行推广使其深入人心,让大家重视健康。 目前,政府对于保健的监管力度不够,且缺乏完善的规范。保健食品必须有保健食品标识。但是,保健酒企业真正拿到保健食品标识的却不到20%,也就是说,80%以上企业的保健酒产品未通过审批认证。正规的保健食品会在产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的,俗称“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蓝帽子的下方会标注出该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或者是“国食健字【年号】××××号”,或者是“卫食健字【年号】××××号”。其中“国”、“卫”表示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由卫生部批准。 记者在食药总局的公开数据库中查询发现,在食药总局注册审批的保健酒企业仅有49家有保健食品标识认证。这一环节的缺失,也间接造成了保健酒行业鱼龙混杂,问题百出。目前保健酒的生产基本上是参考白酒的生产标准。但是,保健酒毕竟不同于普通白酒,目前行业缺少针对保健酒生产的专一标准。 7月31日,食药总局公布了部分企业在保健酒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化学物质行为的通告。椰岛鹿龟酒处在“正在调查的涉嫌违法添加企业”之列。另外,食药总局通告显示,初步查明,共有51家企业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添加了西地那非等化学物质,并在产品名称、标识、标签上明示或暗示壮阳、性保健等功能。这其中,15家企业的27种产品已查明涉嫌违法添加西地那非。与此同时,正在调查的涉嫌违法添加西地那非的产品还有27种,涉及标称企业25家。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企业违法添加对身体产生危害性的化学物质已经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与此相伴的是保健酒在销售宣传上的问题。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监管更加严格,要求其标签不得涉及防病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然而,多数的保健酒企业事实上并未按此要求进行。记者在淘宝网键入“保健酒”进行产品搜索,结果发现在售的保健酒产品普遍存在宣传疗效作用的现象,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 例如,“开元口服液”、“祥康酒”、“封阳口服液”、“康欣牌波尔特胶囊”等4种保健食品为均存在利用“专家、患者”形象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的违法情况。同时,“封阳口服液”、“康欣牌波尔特胶囊”还在广告中夸大宣传治疗功效。 总体而言,由于保健酒的质量一直饱受争议,整个产品的可信度并不高,很多消费者不相信保健酒真的有保健功效。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越来越提倡健康绿色,越来越注重品质。在此大环境下,如果保健酒能够着重提倡健康理念,提高生产技术,把控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对于保健酒乃至保健品的认可度,再结合正确健康的宣传理念,重拾人们对于药酒的青睐,将不是困扰众多企业的难题。▲ 责任编辑:小申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