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7月11日讯】(晨讯直销邦)每当直销界新增一家拿牌企业,总能迎来人们关注和期待的目光。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倒在了申牌的路上,有的则磕磕碰碰吃了很多苦头,有的绕了很多弯路,有的拿了牌照却不知怎么用,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 A公司 A公司是一家有丰富直销经验的本土企业,早在两个条例颁布实施前就已经活跃在直销市场上,公司的优势在于市场团队活跃,市场开发能力强,成交系统成熟。A公司看准直销,也专注于直销,早早就走上了申牌的道路。但是,公司在申牌的过程中没有摆正姿态,对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市场团队缺乏严格的管理,放纵部分经销商违规操作,对负面舆情过于大意,导致引发“涉传”风波。如今,几年过去了,A公司眼看着后到的同行陆陆续续都拿到了牌照,而自己仍然遥遥无期,进退两难。 晨讯点评 企业从决定进入直销的那一刻起,特别是申牌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规范经营严格要求自己,管理好经销商和市场团队,不要因一时的业绩牺牲申牌的大业。 B公司 B公司是一家上市企业,也是较早意识到要进入直销的传统企业。由于传统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被动,B公司寄望于直销,因此,公司进入直销的决心非常坚决。B公司听取了某公关公司的建议,一方面启动申牌程序,另一方面积极地接触了大量网头和职业经理人。 遗憾的是,该公关公司为B公司提供了一套与企业实际不相符的申牌方案,由于上市企业的管理规范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制约,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申牌做成了“夹生饭”。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申牌迟迟没有进展,很多市场团队虽然有意进入B公司,但鉴于没有获得牌照,留人又极为困难,导致B公司的两条战线都进入了死胡同。 晨讯点评 企业申牌一定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申牌之前就要做好战略规划,申牌工作决不是孤立的,要把申牌与未来的市场开发、风险规避、利益最大化等联系在一起,要为未来的经营留有余地。 C公司 C公司也是一家直销经验丰富的本土企业,曾经是20世纪90年代直销进入中国后最先成长起来的一批本土直销企业中的佼佼者。2005年两个条例颁布实施后,C公司积极地递交了申牌申请书。由于C公司拥有丰富的直销经验,公司的高管团队都有比较丰富的市场经验,因此,C公司的营销模式设计、市场制度设计、申牌活动都是自主完成。 2005-2012年期间,直销牌照的审核相对严格,牌照发放的速度较慢,拿牌的内资直销企业较少,因此,C公司的申牌迟迟没有进展。在此期间,C公司的高管团队发生了多次变动,公司内部的市场团队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公司的申牌活动走走停停,负责人换了不少。由于新负责人接手申牌活动不熟悉,导致两次错过了商务部补充材料的时间期限,C公司不得不重新递交申牌材料。历经八九年,C公司终于成功获得直销牌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