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7月11日讯】(第一直销网) 近几年来,各种新兴产业悄然兴起,各种新概念也跟着满天飞。有人戏称,如今这个年代,你要是不玩个什么O2O、P2P啥的简直就白活了一样。 伴随着这股浪潮,直销行业也涌现出了很多新概念。这些概念就像一阵风,而有时候这股风的走向不对,就容易变成一股妖风,各种忽悠、各种口号满天飞。这其中,有的企业是主动带偏了节奏,而更多的企业则是盲目跟风,许多问题自己根本没有想明白,所谓的各种概念也只是为了忽悠经销商和大众。 久而久之,这些概念都已经被直销企业玩坏了。下边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被玩残了的几个。 互联网+ 自从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就火得一塌糊涂。直销企业当然也不甘人后,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直企都开始谈“互联网+”,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划、战略。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再看一下,已经没有几家企业还在谈“互联网+”了。似乎也是在一夜之间,“互联网+”在直销行业几乎销声匿迹了。 “互联网+”这股风声势浩大地来,又无声无息地去了。是这个概念过时了?还是直销企业玩不下去了?面对着汹涌澎湃、似是而非的互联网+,人们难免会迷惑,好好的概念为什么会被玩成这样?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很多企业想搞“互联网+”,但大部分企业压根不知道“+”什么,搞不懂怎么去“+”,结果往往就是+错了。有的企业所谓的“互联网+”,仅仅是建个网站、开个公众号或者微博号,更有甚者借着“互联网+”的名头起个资金盘,趁机捞一把。 内参大叔以为,“互联网+”不单单是一个概念,对直销企业来说,不能为了“互联网+”而“+”,最重要的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市场的根本需求”。滴滴打车解决的是出行需求,它的痛点是消费者出行难、打车难。使用互联网技术,只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手段。把核心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而互联网只是作为手段或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切不可舍本求末,为了“互联网+”而被动转型。 再者,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确实机会很大,但许多传统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如果没有对行业的深刻理解,盲目去“+”,等候你的只有一个接一个的火坑。因此,如果直销企业要做“互联网+”,团队中即要有互联网经验的大牛,更需要懂直销行业的行家。 动不动就提互联网思维是不明智的,如果只看到互联网营销和传播上的威力,不重视其背后的生产和供应、人才和服务,很容易成为无根之草。 虽然目前“互联网+”已经“烂大街”,但是随着市场的淘金浪潮,最终那些真正理解互联网思维的直销企业才会脱颖而出。 大健康 大健康产业被称为全球“财富第五波”。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将接近3万多亿元,居全球第一。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定下明确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到2030年达16万亿。 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随着诸多利好政策出台,各地纷纷出台规划,直销企业也闻风而动,欲从中分得一杯羹。 国家带头做万亿大健康市场蛋糕,直销企业怎能不兴奋?问题是,这个蛋糕不止直销企业看得到,所有的社会资本都在关注。换言之,大健康已经从一片蓝海变成了竞争激烈的红海。 大健康这块蛋糕是大,但抢食的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传统药企开始转型做保健品,连BAT都早已开始在大健康领域跑马圈地。直销企业虽然十家有九家做保健品,但是现在不仅要面对汤臣倍健、养生堂等大品牌,新的竞争者也在源源不断的涌入。在这种背景下,直销企业如果不拿出真本领,如何与竞争者去抗衡? 现在很多直销企业都在喊“大健康”带来的政策红利和产业机遇,但是他们往往只重视制度而忽视产品,在保健品研发上缺乏创新和投入,保健理念不清晰,导致无法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最后成为保健品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罪魁祸首。 此外,由于不注重品牌建设,直销企业的产品能够几十年或者坚持十几年的都不多见,而且容易被一个产品所束缚,一旦这一产品进入市场衰退期退出市场,企业也就跟着消沉下来。 之所以直销企业的保健品无法形成大健康产业内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主要原因还是战略缺失和营销短视行为,抓住一个概念之后,拼命地在市场上掘取利润,忽视了品牌建设。 大健康这趟快车不是谁想搭就能搭得上的。 不论是直销企业,还是其他涉足大健康产业的公司,如果不是从增值服务角度让百姓大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获得了强身壮体、养生少病的支持,而只是一味的喊着“大健康”的口号,不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那么这个大健康产业蛋糕注定与这样的企业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