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四大行业红利 无论对丸美还是珀莱雅,资本市场的期待,源自市场空间扩张、消费者年轻化、电商和社交渠道红利凸显等利好下,本土化妆品行业近年的快速发展。 市场空间红利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点绛唇”、“贴花黄”,中国古代早已发展出完善的美妆体系,而直到近代,化妆品才在中国作为一门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大宝、小护士、美加净、雅倩等国货品牌陆续创立,以物美价廉风靡全国。 与此同时,国际化妆品品牌进入中国。雅诗兰黛、欧莱雅、资生堂等巨头,凭借着研发技术、营销经验及资金优势,迅速获得了强势地位,并在千禧年之后开始并购本土品牌。2003、2004年,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和羽西,2008年强生收购大宝,2011年科蒂集团收购丁家宜,2014年欧莱雅收购美即。只是,这些被收购的品牌,大多失去了过去的光辉,小护士和丁家宜已经消失,羽西掉出了主流梯队,“大宝天天见”也逐渐陌生,本土品牌错过了这个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段。 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0-2018年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从2045.33亿元增长到4102亿元,8年增加1倍,年复合增长率8%,中国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国。2012-2016年,由于中国GDP放缓,化妆品市场规模增速有所降低,不过进入2017年,随着消费升级,其增速开始回升(图2)。 图2: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Euromonitor、丸美股份招股书 本土化妆品牌也在这一波消费回暖中逐渐复苏。尤其是,随着下沉市场的开拓,在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农村,消费者品牌忠诚度较低,国货有着更强的竞争力。 但整体看,国货品牌尚处于劣势。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化妆品前十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50%,其中,国产品牌只有伽蓝集团(自然堂母公司)和百雀羚,珀莱雅占到2%,上海家化为1.9%,丸美仅大约有1%(图3)。 图3:2018年我国化妆品公司市场占有率
数据来源:Euromonitor 在中高端产品线,国货的竞争力更弱。许多国货公司对单一品牌或品类依赖过大,定价也被压制在低端到中端,与国际品牌在品牌、品类、各价格带上布局齐全相辅相成有一定差距。 不过差距也代表着机会,2018年,中国人均化妆品消费额为44美元,而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都在人均229-297美元之间,若以此消费标准为参考,中国的化妆品消费规模还有6倍的提升空间。 年轻化和下沉红利 随着最小一批90后已经20岁,89年生人成为“中年女子”,主流消费群体的代际切换已基本完成。相比70后和80后,90后、00后更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愿意将更多的钱花在护肤和美妆上,消费观也更加开放,超前消费和“精致穷”都是这一代青年的专属词汇。可以住在城中村10平方米的小屋里,但摆设必须“北欧”,梳妆台上需要有SKⅡ、CPB和Lamer才能愉快地发朋友圈。 根据天猫的数据,2016年线上化妆品消费者中,90后占比达到49%,而到2018年,天猫3亿消费者中,95后消费者超过5000万,00后消费者增长了300%。年轻一代已成为了整个化妆品消费市场的主力。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各品牌和零售渠道都在向年轻化转型,更换包装、推出新的产品、建立年轻化子品牌、与“网红”品牌联名甚至跨界。 除此之外,小镇青年也成为了化妆品消费的潜力人群,2018年小镇青年美妆个护消费金额同比增长7.8%。尤其是在线上渠道,天猫数据显示,小镇青年消费金额增速高达38%,而城市青年同年增速仅为16%。 电商红利 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电商渠道销售爆发于2010年,最初以平价、优惠为卖点,定位的客群也是对价格较敏感的人群。虽然如今传统电商经历了很多变迁,但仍然是很多原创品牌孕育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