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款仪式上,彭州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局稽查科科长肖志德特地给老人们上了一堂会销警示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权威的调查数据提醒老人们,一定要认清非法会销的骗人本质,不要贪图小利,学会查看产品信息,多听儿女的劝诫,不要上当受骗。 执法人员通过分析案件发现,老年人防范意识相对较淡薄,许多老年人长期患病,子女不在身边,家人关心少,成为会销重点对象。特别是患有老年慢性病、缺少医学常识和相关健康指导的群体,更容易受不法分子蒙蔽,持续或多次受害。不法分子有目的地对与会人员进行关爱和洗脑,主打亲情牌,让“空巢”老人从心理上信赖销售人员,相信他们售卖的产品,具体方式有感恩抽奖、刮奖钓鱼、免费体检、购药送礼品、传销洗脑等。 “温情诱骗、专家讲座、健康体检、虚假宣传、质量低劣、价格畸高,是会销人员常用的几种手段。”肖志德说:“小恩小惠是非法会销诈骗的常见方式,不法分子通过赠送小礼品,吸引老年人参与,打亲情牌,有目的的进行关爱,各个击破。” 出席活动的彭州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局致和所所长刘朝发对记者说:“暗访过程中,有会销人员亲口对我说,钱在别人包里,别人是大爷,钱到了他的包里,他就是大爷。他们打亲情牌的手法你想都想不到,有起床问候、陪吃早饭、免费测血压,甚至背着老年人过马路。” 肖志德说:“讲座中所谓的专家,都是会销人员聘请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伙的;所谓的健康体检,戴个什么仪器,自称是某医院的专家,是来关爱老年人的,体检后80%的人身体都有问题,出具的报告没有主治医师签名,没有医院盖章,都是假的。” 受骗消费者陆续领回货款。刘铭/摄 案件分析表明,会销宣传多为虚假宣传,不法分子刻意混淆普通商品、保健食品、药品概念,用不科学的言论渲染产品功效,谎称最新研究成果,安排假专家、假患者现身说法,标榜疗效快药效好,甚至包治百病,很多受骗老年人停药只服用保健品,致病情恶化。会销保健品多是“三无”产品,商家篡改保健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等,伪造保健品批准文号,以高出超市价出售,从中获取暴利。进价6元的保健食品以288元出售,将几百元的普通床垫宣传成具有神奇功效的玉石床垫,售价高达5980元。 加强规范整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各种会议形式推销假冒伪劣养生商品,侵犯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消费群体的合法权益。由于作案手段隐蔽,调查取证困难,增加打击处理难度,发案率呈上升趋势。 彭州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办公室主任钟毅告诉记者,他们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应当从4个方面加强治理: 延伸监管触角,健全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与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衔接,提前介入开展调查取证,加强“行刑衔接”。坚持日常监督与重点管理相结合、日常执法与集中打击相结合、生产与流通领域抽查相结合。另一方面,基层群众组织建立工作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组织贴近群众、反应快速的优势,加强对小区推销、非法会销重点巡查和管理,一旦发现疑似情况及时报告和查处。对符合条件的有效举报行为根据《成都市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予以奖励。 建立协作机制,提升打击合力。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案件会商和信息共享,就案件的移送标准、证据标准和立案标准等统一认识,建立个案协调和提前介入机制,帮助行政执法机关解决取证难问题,防止案件流失,从而构建由行政机关发起、公安机关主导、检察机关指导的办案协作体系,达到构罪条件的,坚决启动刑事程序办理。 重视司法鉴定,提升鉴定效率。加大司法鉴定的资金投入,不断更新专业检测设备,培养专业鉴定人才;创新鉴定方法,将现场鉴定的方式引入办案程序,对于涉案样品进行现场检验并出具鉴定意见,最大限度地避免由涉案样本自身问题引发的争议;提升鉴定效率,由于社会鉴定费用高昂、时限较长,可借鉴公安机关人身损害程度鉴定模式,在各业务系统内组建专门的鉴定机构,提升鉴定效率。 加大预警宣传,提升辨别能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开展健康知识和普法宣传,提高社会民众对食品、药品、保健品安全领域犯罪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不泄露案件有关信息的前提下披露查办的典型案件,让潜在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原标题:76万元失而复得 “会销老人”如梦方醒) 责任编辑:佟佟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