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17日讯】(搜狐健康)我们对发烧、咽喉肿痛、牙周炎等情况并不陌生,有人说“别问,问就是炎症”,还有人认为发炎是“小病”,吃点药就好了。 炎症作为我们自身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有时是有益的。但如果炎症反应一直存在,可能会发展成慢性炎症,炎症失控会累及全身,除了会加速衰老,还会刺激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展。 炎症源于细胞击退入侵者的战斗,但慢性炎症危害健康 什么是炎症? 当我们的身体受伤或遇到感染时,它会激活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它通过指示我们的细胞击退入侵者来做到这一点。这种战斗过程会引起炎症,通常表现为肿胀、发红和疼痛。在短期内,炎症是你的身体正在愈合的迹象,无论是膝盖擦伤还是感冒。 但如果炎症持续较长时间,则可能发展为“慢性”。这可能表明存在健康问题,例如关节炎,心脏病,糖尿病,痴呆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炎症的症状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常见的有以下9种迹象: 持续疼痛; 慢性疲劳或失眠; 关节僵硬; 皮肤问题; 经常感冒或流感; 抑郁、焦虑和情绪障碍; 无计划的、意外的体重增加或减轻; 血液标志物升高(如C反应蛋白); 胃肠道问题(如便秘、腹泻、胃酸倒流等)。 抗炎饮食能帮我们击退炎症吗? 早在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就有研究证明,食物和炎症之间的存有关系。一些食物成分可能通过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在细胞信号传导中很重要的小蛋白质)或减少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来激活免疫系统。 目前,没有单一的抗炎饮食,但有两个公认的、有证据支持的饮食方式——地中海饮食和阻止高血压的饮食方法(DASH)。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以下抗炎饮食的四大元素组合起来,减少身体的炎症。 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这些化合物有助于身体对抗自由基或不稳定原子,也就是抗击与癌症和心脏病等疾病有关的因素。摄入抗氧化剂的最佳方法是多吃水果和蔬菜。研究表明,冷冻、干燥和罐装水果和蔬菜可以和新鲜水果和蔬菜一样好。 富含“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单不饱和脂肪和omega-3脂肪酸存在于鱼类(沙丁鱼、鲭鱼、鲑鱼、金枪鱼等)、种子、坚果和植物油(牡丹籽油、橄榄油和亚麻籽油)中。 富含纤维和益生元的食物。胡萝卜、花椰菜、西兰花和绿叶蔬菜是纤维的良好来源。益生元有助于促进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主要来源于洋葱、韭菜、芦笋、大蒜、香蕉、扁豆等豆类。 减少摄入加工食品。如精制碳水化合物,像糕点、馅饼、含糖饮料、加工肉类需要少吃。 至于被宣传为具有抗炎功能的姜黄,目前的研究表明,姜黄素可能在体内起到抗炎剂的作用,但缺乏高质量的人体临床试验。大多数现有研究都是在实验室环境中使用细胞或其他动物进行的。因此,尚不清楚需要多少姜黄素才能看到抗炎益处,或者我们吸收它的程度如何。总的来说,在食物中添加姜黄可能会给你的身体带来一些健康益处,但不要依赖它来预防或治疗疾病本身。 记得绕开抗炎对立面——促炎饮食 不想身体长期有炎症的话,4种炎症“催化剂”的食物尽量要少吃。 “促炎饮食”的第一类就是高糖、高脂肪食物。其中包括糖果、蜜饯、甜饮料、油炸食品、肉类、黄油、奶酪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宣布加工肉制品属于“一级致癌物”,与香烟和黄曲霉素这类被公认的致癌物质处于同一等级,吃太多会增加患结直肠癌、胃癌的风险。加工肉类包括热狗、培根、腊肠、熏肉、火腿等。 还有那类让人禁不住诱惑的油炸食品,金黄酥脆、咔滋咔滋的炸鸡和炸薯条等,应该尽量克制住少吃。油炸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酸、高温烹制中产生的致癌物质和高热量,会引发炎症反应,并且增加疾病风险。 此外,过量饮酒会损害消化道和肝脏,同时也会引发炎症反应,容易患肝炎、肝硬化和胃病。很多疾病和饮酒有关,所以我们最好避免酒精,尤其是不能过度沉迷在酒精虚幻的“快乐”中,要记住,其实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 抗炎饮食可以支持健康并预防未来的慢性病,如果要安排量身定制的饮食或抗炎膳食计划,最好咨询经过认证的执业营养师。除做好饮食管理,要想更好抗炎,我们还需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远离烟酒、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睡眠。 如果有较为严重的炎症,或存在由其引发的疾病,仅靠生活方式难以控制,应及时遵医嘱接受治疗,避免炎症恶化引起各类并发症。 参考资料: 1.Medical Press.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8-inflammation-body-anti-inflammatory-diet.html 2.四川省肿瘤医院.从炎症到癌症有多远?这5种炎症,请尽早治疗.https://mp.weixin.qq.com/s/yVKq7V4eRvEXVuDiKBhJNQ (原标题:食话食说 | 体内有“炎症”,抗炎饮食管用吗?)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