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选择性执法”说法不公平、也非事实 自从中国开展反垄断调查以来,不时有外界声音称,反垄断是选择性执法,只针对外企。中国欧盟商会和中国美国商会近期相继表示,外资企业在中国反垄断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然而,随着中国反垄断执法不断推进,这种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 2008年8月1日以来,《反垄断法》已经实施了6年。最近被处罚的企业从数量和处罚金额看,国内企业都不比外资企业少。白明表示,从国家的反垄断调查和发改委的处罚来看,根本不存在任何的选择性或针对性。不论中资企业还是外企,只要中国的土地上存在垄断行为和事实,违反了公平竞争,就应该调查和受到相应处罚。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反垄断法》实施以来,接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既有中国本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并非只针对外国企业。在反垄断法面前,所有企业一律平等,不存在“排外”的情况。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日前也表示,对所有市场主体同等对待,这是《反垄断法》的精神,也是执法始终坚持的原则。执法只从垄断行为出发,不管主体性质如何,只要实施了价格垄断行为,都会被一视同仁查处,目的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会因企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欧洲百余汽配商挺中国反垄断 参考消息网报道称,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10日报道,在中国采取措施松动汽车制造商对国内汽车配件市场的控制之际,欧洲汽配商对此举表示支持,它们称北京应当利用反垄断法来为消费者压低汽配价格。 在中国欧盟商会9月9日发布的一个建议书中,逾100家欧洲汽配商表示,车企控制着配件市场和其他售后服务,导致经销商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其他地区的市场。建议书称,零部件的供应完全受车企控制,只售往其授权的经销商店,导致零部件价格过高,且迫使分销商普遍需要承担维持汽车和零部件库存的负担。 建议书称,汽配商可能会害怕报复性商业行动,因此在面临限制性操作时不愿发布非保密声明或投诉。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0日报道,欧洲汽配商称,在华经营的车企强迫它们签署的排他性协议违反了中国《反垄断法》,抬高了备件价格。 这些新指控加大了在华跨国车企的压力,这些企业是中国监管机构持续已久的一项反垄断调查的对象。 参与起草上述报告的一名汽配行业高管不愿指认要求达成此类排他性安排的跨国车企,但称“这是一个普遍话题,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反垄断未来或更频繁 “过去,我们只针对个别典型和情节严重的企业和案例。”白明介绍,以前由于执法能力和制度不够健全。经过6年的经验积累,反垄断执法会越来越完善。反垄断执法在维护市场秩序和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上将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未来反垄断执法的力度,白明认为,不管是反垄断调查还是处罚,未来肯定会比之前更加频繁,可能会大规模地开展。这一点,从反垄断调查从彩电、奶粉、白酒再到汽车、保险和水泥行业的违法企业,可以看出中国的反垄断行业和企业在不断扩围。 近期反垄断处罚不断,赢得了民众的叫好。但也有不少民众呼吁,对水电、石油、天然气、通信、银行、房地产等行业进行反垄断调查。专家分析,一方面这些领域跟人们生活紧密相关;另一方面这些领域多数是行政垄断。 时建中分析,确实中国反垄断进入了新常态:不管任何的行业或者企业,只要存在垄断行为就会纳入反垄断调查和处罚。但他指出,反垄断进入新常态后,执法力量和执法水平需要加强。反垄断处罚力度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根据企业违法行为对竞争者和消费者利益损害程度依法、按比例原则查处。 反垄断下一步或查医疗业 据新京报的报道,近期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反垄断动作频频。最近消息显示,半导体、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将成为新的反垄断审查目标。 据商务部网站日前披露,9月1日至3日,商务部反垄断局郑文副局长带队赴上海进行调研。“将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半导体、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 从去年至今,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反垄断调查一直持续,并且已经涉及汽车、眼镜、液晶面板、奶制品、白酒等多个行业。▲ (原标题:中国反垄断2年开出30亿元罚单 下一步或剑指医疗行业) 责任编辑:小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