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9月27日讯】(未来网)“公司回馈客户,免费旅游。”67岁的宋英(化名)接到这个“天上掉馅饼”的电话后,跟随一家保健品公司到了房山六渡桥度假村,两天下来,不少老人花了万元购买保健品。但老人们不知道,从一开始的电话邀约就是陷阱。(9月26日《新京报》) 所谓的保健品会销,说穿了就是骗取老人养老金的一个连环陷阱。一些老人痴迷于保健品,并为此一掷万金,真正的幕后推手,是一些利欲熏心的商家。据会销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一款“抗癌”保健品,每卖出一套,保健品公司能拿到销售价70%的分成,仅3年,这款保健品已卖了70个亿。试问,仅这款保健品,商家吸了多少老人的“血”?可见,一些保健品,已沦为吃人的“人血馒头”;而一些不良家商家,便是“人血馒头”的炮制者。 事实上,我国对保健品的审批管理非常严格,从生产资质、产品质量、批文审批、销售、宣传等多个环节加以管控,确保保健品“优生优育”。然而,即便如此,保健品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在保健品市场上,制假售假、假冒文号、掺入有害药物、夸大治病功效等诸多问题积重难返。再者,从执法层面看,目前对保健品的监管,还是一个盲区,商家打着法律的擦边球进行营销,即使存在夸大辅助治疗效果,漫天要价,诈取老人钱财,也很难取证查处。 特别是,保健品的乱象,与我国食品监管“重审批、轻监管”不无关系。众所周知,保健品比较突出的问题,出现在生产过程和销售环节。而事前的审批,代替不了事中、事后监管。有关部门因缺乏全程监管,导致保健品在生产过程、尤其是销售环节乱象丛生。可见,保健品沦为“人血馒头”,缘于监管的严重缺位。 换言之,保健品沦为“人血馒头”,首先当反思监管机制。杜绝保健品乱象,根本出路是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扭转当前“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端。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应切实转换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资源配置,建立保健品监管新机制。比如,不妨采纳专家建议,在保健食品的行政许可改革中,探索建立审评审批加备案的综合管理制度。 备案制不是放松监管,而是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全过程提升监管能力,不断完善日常监管和长效监管,更好地维护保健品安全,让老年消费者吃得放心。▲ (原标题:保健品怎么成了吃人的“血馒头”?) 泽恩编辑:晨枫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