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会销为主 冒充专家、军医、中医最为集中 主审法官介绍,这是海淀法院在半年内审结的第三起面向老年人销售保健品诈骗案件。该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案件犯罪手法升级的趋势。海淀法院刑二庭姜楠法官统计了2014-2018年北京市范围内审结的14起同类案件(含4件分案审理),总结此类犯罪分为获客+推介看诊+销售三阶段。 在获客阶段,犯罪团伙需完成目标对象筛选:有购买力、防范意识相对较低的老年人群体。10起案件中6起是通过现场发放传单获客,1起是通过电视广告,2起通过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后电话推销。该案中所采用的通过贿买邮政人员精准投递,首次进入司法视野。 获客过程中犯罪分子均涉及冒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身份,名目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康复中心、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膳食与健康惠民工程、绿丝带健康用油组委会、全民健康工程组委会、中国营养协会等,既有真实存在的机关,亦有犯罪分子虚构组织。 以上案件中,70%的犯罪手法为通过会销,即以召开推介会、介绍会、免费体检、旅游等方式,实现当面销售;另有三起案件为电话、电视销售,证明会销形式诈骗依然是目前的犯罪高发区。 全部案件经由一线销售人员联络后,会销现场及电话推介中均由犯罪分子(雇佣)冒充医生完成看诊,其中40%案件属冒充中医,30%案件属冒充军医。 为促进销售,案件中犯罪分子均谎称被害人罹患重病,手法包含购买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为患者进行检测并编造检测结果;收集患者指甲毛发、伪造体检报告;或通过销售人员套取被害人身体状况信息,而后由“医生”夸大病情。 销售人员需进行二次筛选,集中邀请具有购买意愿的被害人参与体验等互动环节,并通过限购、即将售罄、优惠等手段刺激购买。销售单元价格从2600元到7980余元不等,其中最大价差为进货价30元的紫苏缴纳,差价达266倍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