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线品牌商所掌控的体验店模式能否延续下去,张庆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体验店的成本过于高昂,对于品牌商来说也不可能大规模铺开建设。同时,消费者在实体店的购物依然遵循‘就近就便’的原则,不可能都跑到体验店消费。体验店存在的意义更像是活广告,对于品牌传播能够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 站稳需精打细算 从整个零售行业来看,体验店的兴起是大势所趋。不过,运动品牌在近年着力发展的体验式消费模式在中国市场兴起的背后,也暗藏着品牌商的诸多精打细算。在2016年12月底,耐克曾公布过 2017财年二季度财务报告,整体趋于良好,亚洲,特别是大中华地区,北美、欧洲市场销售额都有增长,但相比于2017 财年一季度,耐克在不少地区的销售增速都明显下降。篮球作为耐克业务的主力,2016年产品线表现低迷、销售增速放缓,耐克一度不被华尔街分析师看好。 既想重振篮球业务,又不能错过大中华区的发展优势。在北京开设篮球主题的品牌直营体验店,耐克或许是想借此打出一记组合拳。 不可忽视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体验店都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以showroom狙击目标客群,高端瑜伽品牌Lululemon目前已在上海IFC国金中心店、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店及北京三里屯店连开三家体验式门店。不过在中国,相对于耐克或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Lululemon明显是姗姗来迟,而且专注瑜伽的Lululemon产品售价并不便宜。此外,在瑜伽服装这个非常细分的品类中,也还有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参与竞争。仅靠体验式门店这一概念,想要打开市场并不容易。 同时,体验店的快速孵化对于品牌零售商和经销商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体验店确实有利于品牌曝光率的增加,对于经销商来说有所利好。但另一方面,一线重点城市体验店的遍地开花,加上限量款和定制服务的铺设,对于店面较小、产品款式较少的部分边缘化零售门店来说也无形中构成了挤压。 (原标题:运动品牌角力体验式消费) 责编:小美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