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6月9日讯】(常州公益助学)在很多人看来,如新(NUSKIN)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这家美国上市的跨国企业看上去更像一个慈善组织。以中国为例,哪怕是今年4月29日的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开幕庆典,也不忘同时举办如新中华儿童心脏病基金(CHF)年度理事全会。在新建总部园区的外墙上,满是世界各地的儿童笑脸,他们都是如新“善的力量基金会”(Force for Good Foundation)的受益者。正因为在关爱儿童和困难群体领域中的贡献卓越,如新三度获得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政府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 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如新的血液里都流动着善的基因。从CHF到“受饥儿滋养计划”(Nourish The Children),从“5·12小额信贷”到“如新希望小学”、“如新孤儿保险”——用一句流行语形容,如新的慈善公益实践是“不走寻常路”。难怪成立20周年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对如新这颗“慈善之星”赞赏有加:“如新集团形成了崇善向善的企业文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天经地义,如新为何如此执著于凝聚善的力量?对此,如新大中华区域总裁范家辉的回答掷地有声:“人家总是说一个企业究竟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很多人喜欢大鸣大放地讲,做了多少多少慈善,我的回答只有一个,公司就是要成长。公司不成长,员工的生活不会有进步,公司没有利润就不能帮助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做公益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如新的善的力量让多少人高兴,让多少人因为我们帮到他们而产生心灵、生活上的改变,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一念之善 善恶顺逆,一念之差。 1984年,刚从大学毕业的罗百礼(Blake M. Roney)与几位伙伴白手起家,开创了如新事业。创业初期,制成品被放在一个一加仑空罐内,寄到罗百礼家中。对产品有兴趣的顾客,要带着自备容器到罗百礼家里,后者就用一把汤匙为他们装添产品。 这把汤匙成就了如新集团版图的开端,也调制出了如新“善”的基因——罗百礼说:“我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一下,今天我可以帮助谁。”他在创建公司时写下公司使命:要在世界各地凝聚一股善的力量,凭借酬报优渥的事业机会、不断创新的优质产品和充实积极的优良文化,赋予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力量。 1993年,如新的两位创始人罗百礼和伦兆勋(Steve J. Lund)在与植物学家柯伯尔博士(Dr. Paul Alan Cox)会面后,决定参与太平洋岛国萨摩亚Falealupo村的热带雨林保护和当地学校及医院建设的捐款活动。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如新大会上,罗百礼第一次提到“善的力量”,从此成为如新的核心价值观。 3年后的1996年,如新在纽交所上市,罗百礼认为有必要成立慈善基金会以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回馈,“善的力量基金会”由此诞生,目标是能够改善并解决儿童陷于疾病、文盲与贫困下的不幸生活状况,为儿童的未来带来希望,协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延续保存原住民文化,以及保护脆弱的地球生态环境,最终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如今,“善的力量基金会”已资助全球包括亚洲、北美、加勒比海、中美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公益慈善项目,捐赠款物超过2.1亿美元。如新也始终坚持“善的力量”的理念:授之以渔,人人参与,持续行善。▲ (原标题:如新善的力量不走寻常路) 责任编辑:小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