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宝哥相对论:时间,

三生宝哥相对论:时间,

时间进入11月下旬,离三生年会越来越近了。三生即将进入第15个年头,我做健康产业也

富迪胡静:善的力量

富迪胡静:善的力量

社会存在就有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共担的。国家稳定并不代表没有生

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专

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专

“去年,康恩贝就进行了战略调整,产业定位上,明确要专注制药、专业制药!”康恩贝

当前位置: 直销报道网 > 评论 >

每周一评:制约消费增长的三大问题

时间:2018-11-25 00:0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5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6%,增速比上个月下降0.6个百分点,增速为年内第二低,远低于过去几年的水平。扣除

【直报网北京11月25日讯】(作者:刘学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5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6%,增速比上个月下降0.6个百分点,增速为年内第二低,远低于过去几年的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消费增速仅为5.6%,比上个月下降了0.8个百分点,是2003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即超过15年来的最低。由于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78%,如果实际消费增速持续低于6%,那么必将影响经济增长。10月为四季度的第一个月,如果年末两个月消费增速难以回升,那么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将明显增大。

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经验,几乎所有国家在达到中高收入水平的时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其中包括消费增长放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经济高速增长,2017年人均GDP达到59660元(约8827美元),已经处于中等收入偏上的水平,消费增速在这个时候放缓是正常的现象。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中长期需求将趋于走弱,未来消费增速乃至经济增速放缓将是必然,我们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大量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但难以扭转消费增长放缓的势头。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3%,此后消费增速逐年下降,2013-2017年消费增速逐渐降为13.1%、12%、10.7%、10.4%、10.2%,今年1-10月增长9.2%,进一步下降。目前来看,刺激消费增长的效果似乎不理想。但不可否认相关政策的积极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措施,消费增速可能更低。

今年促进开放、增加进口、提高消费者福利的政策频繁出台,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下调和取消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通过扩大进口把消费端留在国内。今年7月1号之后降低进口整车和零部件关税,促进汽车类消费增长。个税修正案经过全国人大审议,已经逐渐推出,将减轻居民税务负担,对消费有积极的影响。11月成功举办首届进口博览会,有助于带动消费升级,扩大高端消费需求。随着这些措施不断释放效力,将对消费起到积极作用。

虽然消费增长放缓存在客观原因,但是也反映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三方面问题对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带来制约,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房地产对消费形成明显的挤出效应。高房价导致居民承受巨额债务,而且住房按揭贷款通常是20-30年的长期债务,让居民没钱消费、不敢消费。近几年中国居民部门债务杠杆不断攀升,占GDP的比重已经上升至50%左右。居民部门储蓄比重已经下降至30%左右,其中储蓄存款占比只有12%左右。储蓄率下降,意味着居民部门可用资金不足,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高房价导致的。一方面,高房价导致居民必须将把更多收入投入到房产购置中去。购买房产具有明显的投资属性,挤占了用于消费的储蓄资金。另一方面,高房价导致房贷压力加重,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债务水平被高房价不断推升,导致非住房相关的消费动力减弱。

最近数据显示,中国新增信贷中80%以上是居民贷款,10月居民贷款额高达5637亿元。由于居民贷款高增长伴随着消费增速下降,那么巨额居民贷款必定不是用于消费,更有可能是购置固定资产的举债投资行为,比如投资房产。这将形成居民部门新的债务杠杆,进一步挤压消费支出。根据相关调查,各大银行为个人提供的消费贷业务本应该用于支持消费支出,但大量的消费贷额度被使用于购置房产,作为购房的首付支出款项,这是非常危险的。消费贷是偏于短期的信贷额度,而购房按揭贷款是中长期行为,导致资产和负债端期限不匹配,如果大量的消费贷用于购房,期限错配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10月企业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不足20%,表明用于扩大实体经济生产的动力较弱,意味着当前经济产出增长缓慢。

受房地产挤出效应的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已经低于乡村居民。分城镇和乡村来看,两部分的消费增速都在逐渐放缓。近几年有个现象,城镇消费增速低于乡村消费增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理应快于农村居民。2012年是分界线,在2012年之前城镇消费增速高于乡村消费增速,但2012年之后乡村消费增速一直都高于城镇消费增速。今年10月份,乡村消费和城镇消费增速分别为9.7%、8.4%,乡村比城镇高了1.3个百分点。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城镇住房支出成本大幅增长,影响了消费支出。中国房价高涨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这些地方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最为明显,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购置房产的比重最高,而用于消费支出的比重较低。

二是消费外流现象日益明显。消费外流,也就是国内的终端消费不留在国内,而是流向国外,到其他国家购物消费。这几年中国存在大量消费外流现象,境外消费支出尤其高。不仅仅是化妆品、皮包、珠宝这样的奢侈品,就连奶粉、家电、纸巾、马桶盖等生活必需品都到海外去购买。起源于中国光棍节的双十一消费促销活动,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剁手族的节日,而是成为全球零售的大狂欢。消费外流的目的地很多,比较典型的是日本,来自中国的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消费外流主要体现在经常项目中的服务贸易逆差,在服务贸易中又主要体现在旅游服务逆差中。近几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表明本应该留在国内的消费大量外流,已经影响到国内消费增长和结构转型。在2008年之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基本平衡,不存在明显的顺差或者逆差;2008年之后,逆差逐渐形成,2010年之后逆差加速扩大,2013年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2014年突破2000亿美元关口,2017年超过2600亿美元。在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同时,货物贸易顺差逐渐缩小。根据海关的数据,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5939亿美元的高点,之后逐渐收窄,2016、2017年分别为5097亿、4225亿美元,预计今年降至3000亿美元左右。按照近几年发展趋势,可能在两年之内服务贸易逆差就会超过货物贸易顺差,中国经常项目就会从过去的顺差转为逆差,也会影响到外汇储蓄的规模,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是供给侧转型滞后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俗地讲,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满足温饱的问题,而是实现消费需求升级的问题。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消费,例如20多年前普通居民家里没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更没有私家汽车,过去的消费可以说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家具家电基本上已经较为齐备,消费增长点在于传统家具家电等产品的质量品质的提升,需要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然而国内生产供给端并没有相应转型升级,难以提供城乡居民需要的优质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在国内供给侧转型滞后的环境下,不但没有促进消费升级,甚至出现了一些消费降级现象。设想一下,假如10年前买了显像管彩电,现在要更新换代,必定是买更好的电视,比如买LED彩电。如果国内厂商生产不出LED彩电,甚至大部分产能还停留在生产黑白电视的水平,那怎么办?极有可能到国外去购买,这就是大量消费外流的原因。当然,中国彩电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还算不错,但其他很多行业的高端竞争力就很弱了。例如马桶盖,就出现大量中国游客把日本商场里的马桶盖买断货的现象。

要解决产出水平难以匹配消费升级的问题,就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时间窗口期已经逐渐收窄,改革的力度需要加大、进度需要加快,可谓任重而道远。过去中国依靠招商引资,大量外资到国内投资建厂,形成资本项目顺差;大量制造业产品出口到国外,赚取外汇,形成经常项目顺差。现在,国内要素成本逐渐上升,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继续依靠粗放型扩大生产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在资本项目方面,国内已经有不少生产线向海外转移,投资向海外转移,资本向海外转移,造成资本项目由过去顺差净流入转为现在资金流出压力加大。在经常项目方面,如前文所述,随着消费外流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逆差可能很快抵消货物贸易顺差,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快速收窄,甚至近两年内就会出现逆差。

面对当前的状况,必须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质量品质和品牌效益,提升单位劳动力产出水平,这是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促进消费增长,还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对消费升级的需要。

(原标题:制约消费增长的三大问题

责任编辑:小宇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本网内容授权书
Copyright © 1998 - 2013 www.Chnds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直销报道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5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