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4月28号讯】(太原晚报)“推销的时候说得可好了,但实际效果一点没有。”“买了保健品,让吃上三个月后去复查,可再次去时早已人去楼空!”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老年人类似的抱怨声。的确,现今社会,理财、保健品、电信诈骗已成为老人受骗的“三宗罪”,其中,尤以保健品上当现象最为突出。一边是想通过吃保健品延年益寿,可另一边却是骗子无处不在,让老年人不知如何作出选择。那么,怎么才能买到放心合格的保健品?记者专访消协人员为您支招。 夸大宣传,害人不浅 近来,关于保健品“伤人”的事件屡被曝光:今年3月份,一位60岁的老人在海边自杀,留下的遗嘱中称四年倾尽积蓄购买了近十万元的保健品,被“坑惨”了;成都一位老人,投资保健品等项目被骗百余万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专门发布消息,提醒消费者警惕“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称疗效”等非法宣传营销“陷阱”。但是,从受理的投诉案例来说,老年人趋之若鹜买保健品却上当的情况层出不穷。在此,消协人员郑重提醒,违规销售的保健品害人不浅,老年消费者们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掌握防骗知识,在购买保健品时先为自己把好关。 “首先,脑子里得有概念,保健品不是药,是食品,它不能治病,所以,不管骗子怎么忽悠其神奇功效,您也得瞅准了再购买。”太原市消协工作人员说,2015年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简言之,保健品最终的划分范围仍然是食品,而不是药品。因此,部分保健品销售公司推销的产品声称能治百病、能防癌、抗癌等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而保健品推销潜藏的陷阱,往往依托于打“名医牌”、打“奖品牌”、打“高科技牌”、打“亲情牌”,让作为老年人的您,“乖乖”掏腰包,却高价买回一堆“鸡肋”。 掌握技巧,谨慎购买 “保健品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部分保健品推销的手段上。”消协人员告诉记者,一些保健品推销员为了达到赚钱目的时常偷换概念,将保健品功效无限夸大,甚至有的谎称包治百病,严重误导消费,使老年人遭受损失。那么,怎样理性购买保健品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想买保健品,最好去大型、正规的药店或商场。购买时,一定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依据其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相关产品信息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 选购保健食品,还要检查其包装上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生产许可证号,主要原料、功效成分、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生产许可证号可到企业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网站查询。《食品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一致。”保健食品的标签及说明书,不得以虚假、夸张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符号描述或暗示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也不得描述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治疗疾病的功用。 “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要坚持正常饮食。”消协人员强调,在服用保健品后如出现身体不适,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切勿听信将保健食品比成灵丹妙药的虚假宣传而贻误病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索要正规销售凭据,切忌通过非法传销和会议、讲座销售等途径购买保健食品。 (原标题:提醒!保健品不是药,瞅准了您再买!) 责任编辑:佟佟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