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2月19日讯】(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无论是在镁光灯下的公开捐赠,还是在背后默默地资助,都显示“企业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获取利润”这句话已深入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心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支柱力量的同时,也正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体力量。 自2007年有全国性的捐赠统计以来,民营企业的捐赠数额一直都占据企业捐赠总量的一半以上。2012年,民营企业捐赠量为275.06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量的57.98%。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也成为获得“中华慈善奖”最多的部门和个人。 不过,调查也显示,相比我国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而言,参与捐赠的企业仍还只占少数,且多为利润足够高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而更多数的民营企业则很少参加甚至并未涉足公益慈善领域。 今年年初,民政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解决社会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中做出新贡献。 《意见》为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开展社会捐赠、设立慈善组织、传播慈善文化等七方面指引。在具体参与途径上,《意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捐赠资金、产权、物资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捐赠有价证券、专利、技术等探索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新方式,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在投资兴业中吸纳残疾人和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等。 《意见》的出台无疑为更多有意愿参与慈善活动的民营企业指明了方向,为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慈善事业提供了更灵活和更广阔的平台。 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已成民营企业发展共识 在完成自身利润创造、承担法律和经济上义务的同时,将社会责任列入企业价值观和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之一。 倡议发起并带领9位企业家捐资设立中华骨髓博爱基金并推动中华骨髓库建设的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活动既是对社会的回报和奉献,也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保持活力的有益行为。企业也是公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义不容辞。 在李晓林看来,“饮水思源、回报社会”应是企业家秉承的理念之一,2005年,李晓林等15位民建会员企业家积极倡议发起“思源工程”,并于2007年担任由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全国公募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点对全国贫困地区进行经济及生产生活上的帮扶。 “这是一种不同于商场上成功的成就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感动自己。慈善不仅应只是一片爱心,更应是一份事业。”如今的李晓林已将自己的大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慈善事业上,同时,也在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企业小的时候是个人的,发展起来之后,就应是国家的、大家的和社会的。”成立18年来全球公益事业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的天狮集团董事长李金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值得钦佩的。 在李金元看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旨在短期解决当前某些社会突出问题,更应该积极参与建立长效机制,建设性地系统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达到企业与社会“共存、共好、共赢”。 “民营企业通过慈善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支持和鼓励民企参与慈善,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凝聚力和形成社会共识,也有利于对社会利益的再分配。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教授尚会永认为,政府低水平和基础层次的保障无助于解决那些资金需求大的特殊家庭和个人的困难,这客观上需要企业及先富裕起来的个人通过慈善活动对其进行救助。而这为企业的慈善活动留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