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电影的”
“现在的 电影营销工作自筹拍制片起便已展开,包括发行、上映及映后口碑,皆需要营销公司的参与。影片筹拍期间,影视营销公司针对市场与受众定位后发布营销计划;影片制作期间,营销侧重于媒体公关以及剧照和物料的发布;影片上映前期,电影营销正式进入密集宣传期,网络与线下彼此呼应;影片上映后,营销公司负责口碑与舆论向导,带动话题点,推高影片讨论热度达到最高。 梁巍对于电影营销有自己的理解——“营销就是卖电影”,而“卖电影”所涉及的无非两个问题。 首先是“要卖一个什么样的电影”,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影片的质量是其能否在市场上成功的根本,梁巍认为,一个“烂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得像样的成绩。一部有着5000万元票房水平的电影,营销工作再出色,最多将票房提升至7000万元,而无法企及几亿元票房。 另一个问题是“会不会卖电影”。电影营销在美国经过上百年的锤炼,体系早已成熟,可将广告精确投放给影片所瞄准的群体,营销商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卖点最大化。反观国内,无论是“拍电影的”还是“卖电影的”,往往都是“拍脑门行事的”,电影拍完后再考虑营销。 “拍电影的”和“卖电影的”在合作过程中也常常出现误解。陈炯告诉记者:对于电影营销的误会,一是把营销理解“小了”。比如片方常说,“我们都弄好了,你给我发稿就行了。”但宣传稿应该什么时候发,配合什么海报和预告片,发出来会达到什么效果,都缺乏考虑,只是把营销公司视为发稿工具。二是把营销看“大了”。片方和导演也常说,“我们的任务到此为止,下面就拜托你们了。这个片子能不能过10亿,就靠你们了。”可营销公司并不能妙手回春。三是把营销看“走了”。曾经有一部贺岁喜剧,档期刚好在《失恋33天》之后,《失恋33天》最大的特点是“失恋物语”的病毒视频,导演对陈炯说,“这个片子好卖,你们找几个群众演员也拍个视频,我们就火了。”陈炯说,把某一种营销手段在某一时期的成功放大成奇迹,是很可怕的。 麦特文化总裁陈砺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影营销观念现在仍然非常落后,虽然看起来行业很重视,但要么是临时抱佛脚,要么是在最后把它当成救命稻草。事实上,电影营销只是电影工业流程的一个环节,“电影必须把每一步都做到位,加上营销的一个有亮点的创意,变成锦上添花的事情,绝对不可能雪中送炭,不是改变电影命运的上帝之手。” 陈砺志认为,真正的电影营销,应该是资源的组合和使用。必须有很好的海报设计、预告片制作、视频物料以及后期创意加上社会化媒体传播方案,然后才是渠道铺开。对任何一部电影来说,把这些东西做好了,票房就有基本的保障。 武功秘籍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安玉刚说,“我们需要给 李磊认为,电影营销最需要解决的是“长板短板”问题,在尽量解决致命伤短板的前提下,把长板无限放大。
比如《特殊身份》,业内并不看好,因为前面有大量负面新闻,但该片还是有看点的。李磊介绍,《特殊身份》有两个监制,甄子丹和鲍德熹,从动作和视觉方面保证了电影的基础质量。作为营销方,他们没有办法回避的是,电影的剧情是有缺陷的,但是某一个环节,比如甄子丹作为动作指导是没有问题的,从《导火线》、《杀破狼》等小众动作片,到《十月围城》甄子丹变成动作导演,甄家班是有力量的。所以在《特殊身份》的营销中,就会把这个“长板”尽量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