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您既是音乐人也是电影导演,您觉得一首主题歌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电影提高票房? 高晓松:这要是能有一个公式就太好了,大家都能算出一部电影票房多少归这个多少归那个。我觉得不能割裂开看一个东西,电影就是一个完整的作品,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元素。不过从推广上说,歌好、唱歌的腕儿大,肯定是有一些作用的,但我没计算过,尤其我自己不是投电影的商人,我只是拍电影的人,我希望我的电影能遇上最适合的歌曲。 北京晨报:那反之成立吗?一首歌搭上一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电影会更好地推广? 高晓松:会推动,最基本的就是推广资源加倍了,原来电影也要推广,音乐也要推广,现在是合并到一起。就像这次一样,两个一起来。是电影能帮到歌、还是歌能帮到电影,最终要看契合度以及歌本身好不好。 北京晨报:所以即便是搭上了电影,一首好歌还是值得花更多人力物力去推广? 高晓松:对,在电影没有进来之前,我们就都计划好了,《默》的MV起用了《一步之遥》的摄影指导、美术指导、灯光指导,这个班底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他们都签给了姜文的公司,我们就专门去姜文工作室,跟老姜开了一下午会。为了拍好手语这部分,我们先找了一个真正的手语老师作指导,但做出来不美,就请了高津艳子,是大师级的。 市场 把缺失环节渐渐修补 北京晨报:现在大家总说音乐市场不好,还投入这么大? 高晓松:我们有这么差吗?说现在音乐市场不好,其实就是说原来音乐市场太好了,多烂的一首歌塞到一张专辑里,放在B面搭着都能一块卖。烂音乐没市场,好音乐永远有人喜欢。这回是我入行20年见过最大规模的一次单曲宣传。除了网络,全国所有机场、高铁、车站、一万多家卡拉OK,都是同步播出,一天砸进150万。怎么把钱挣回来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值得。 北京晨报:从这两年开始我们的电影开始重视在音乐方面进行营销,为什么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这部分是缺失的? 高晓松:其实我们原来出现过一个电影跟音乐特别契合的黄金年代,就是在《橄榄树》、《是否》、《一样的月光》流行的那个年代,那时音乐和电影互相推动的能力非常强。后来进入特别差的年代,港台发起了卖掉片头和片尾位置的方法,每张唱片推的时候直接去买片头或片尾,只要你有钱。结果导致音乐跟电影很不契合。1993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在台湾推广,就是买的《包青天》的片尾曲,我当时就傻了。但公司的人说《包青天》好几十集,那这首歌就每天都能听见一次。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失败,在此后十几年里电影和音乐直接分家了,陷入一个契合度的低潮。最近几年因为电影票房好了,不需要像穷的时候卖片头、片尾了,所以又能回到那个好的时代,在电影里用最适合的歌,我们都非常高兴。 北京晨报:电影音乐的营销在好莱坞是什么状况? 高晓松:我们现在学的就是好莱坞的那套东西。不同的是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和音乐公司往往是同一个公司。它们有我们没有的大产业。我们既没有像CAA这样的大型经纪公司,也缺少一种叫做“music superwiser”的职业,这个在中文里叫什么我不知道。“music superwiser”可能会根据电影的需要找五个人为电影写音乐,而我们现在处在原始阶段,可能就是找一个作曲,把电影里的音乐都包了。但这个产业正在不断发展,我猜我们很快也会到这个地步。▲ (原标题:国产电影瞄准音乐营销 高晓松:就是在学好莱坞) 责任编辑: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