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自掏腰包往脸上贴金 “爱造假体质”蔓延电影圈 行家指点说:“‘幽灵场’早就有了,但今年越演越烈,搞到半夜开场那种就太假了,现在还有推出100元票价实则8.8元、在市中心影厅的黄金时段包位搞‘饥饿营销’、二线影城小影厅夜夜通宵搞‘幽灵场’……各种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目的只有一个:冲高票房,提高首映周的排片率。”记者惊讶地称:“这包场也是要钱的呀,做砸钱贴金的事情太傻了吧。”多方人士均摇头说:“天下哪里有赔本的买卖?”某院线君说:“不管你包多少场次,我只管每张票收45元,雷打不动。”片方说:“我可以为每张票付出20元当宣传费。”售票网站说:“余下的25元我们包了,我们白送粉丝也行、仅售19.9元也好,总之补贴费用当广告费,赚的是人气和点击量。”发行方则说:“我负责控制电商包销的总量不超过20%~30%,剩下的全价票才是真正的票房。” 记者追问:“片方每张票都投入的20元是什么钱?”一位资深的制片人透露:“这笔钱原本是广告预算,现在我们基本上不投媒体广告了,直接补贴票价,联手电商,既讨好部分观众,又招来‘自来水’广告,还直接提高了自家的票房和排片率。”据悉,这笔钱少则几千万元,多则过亿元,“一般占整部电影成本的50%左右”。 各方面的回应几乎异口同声地称:“这样做只为讨好三类人。一做给排片经理看,票房好,第二天的排片率一般会升高;二做给观众看,票房、口碑好,羊群效应会造成更多的人掏钱买票,摊低成本;三做给以后的投资商看,这导演之前每部影片都热卖,你不投资就走宝啦。”于是,片方、发行方、宣传方、院线或多或少参与其中,“爱造假体质”开始蔓延电影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