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宁大师做主题演讲 【直报网北京9月27讯】(和治友德)2021年9月24日,2021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健康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和治友德全球健康推广顾问、国医大师张大宁作为论坛嘉宾,受邀参加本次健康产业国际盛会,并以“中医药养生对人类健康的福祉和责任——谈谈养生的一点体会”为题做主题演讲。 张大宁大师接受媒体采访 张大宁大师 主题演讲要点分享 健康与养生的概念 健康:汉字字训当中,健的意思代表人体强壮的意思,康的意思代表人心态上的安宁,换句话说,健康指的是身体的强壮和心态安宁、平和的综合体现。查体没有事,但心态非常不好,这是健而不康;心态很平和,身体不好,也不叫健康,健康指的是形体和心态高度的综合。 养生:中医的养生是专有名词,养的意思是颐养,生的意思是生命,颐养人体的生命,称为养生。颐养人体的生命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形体,也包括情绪、心态和外界的适应,包括人的道德,全方位的提高人体质量、生命的质量,这叫养生。中医养生的概念是非常宽的。 养生的内容可以讲两天两夜,养生学很厚,500多万字,今天我讲四个要素,一个叫做情绪,一个叫睡眠,一个叫饮食,第四个叫扶正。 情绪:心态平和 我的体会,人养生,人长寿,人防病,第一要素就是情绪的平和和心态的稳定,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肝气瘀滞,气滞血瘀,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各种斑块的形成、各种血管的狭窄、各种微循环的障碍,都属于气滞血瘀。肝气的瘀滞是非常重要的发病的因素,中医认为气滞时间长了血瘀,血瘀时间长了就会成块,块可以在外面摸出来(如肝硬化),也可以在体内形成,血管里面形成,这个叫成块了。中医叫癓瘕积聚。 包括我搞肾脏病的,可能大家知道,包括慢性肾脏病的肾小球的硬化、介质的纤维化、小管的萎缩,以及肾血管的狭窄,都属于成块,成块时间长了,就恶化,那就形成肿瘤。 所以大家看,肝气的淤滞是非常重要的发病因素,一个人保持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是长寿的第一要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黄帝内经》里的原话。 睡眠:子午觉 睡眠很重要,尤其老年之后,睡眠更加重要。 子午觉,中医是天人合一的,中午11点到1点,外面阳气足盛,这个时候睡午觉可以养肾阳,子时,夜半11点到1点,外面阴气最盛,天人合一,这个时候睡眠养肾阴,如果此时不睡,耗其阴,耗其阴者失眠,过了一点不睡觉,睡不着了,中午不睡午觉伤其阳,伤其阳者失眠,中午没睡觉,下午就打盹,所以子午觉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南方人不大睡子午觉,平时睡的晚,而中午又不睡觉,叫懒觉,这个实际上不科学,子午觉非常重要。 饮食:顺其自然 饮食方面,计算蛋白、热量、脂肪等摄入量,我认为也重要,也不重要。长寿的人很少有一个饮食的规律,绝对没有一个长寿的人是靠饮食算出来的。所以老子的话顺其自然,顺乎自然,爱吃的多吃一口,不爱吃的少吃一口,有事晚睡一点,没事早睡一点,顺乎自然,定期查体。
《黄帝内经》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原则上人40一过,肾就开始虚弱,整个正弦曲线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中医学的肾指的是很多地方,既有肾脏又有很多内分泌的东西,比如垂体皮质轴、垂体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轴、各种免疫功能。所以40一过,人的内分泌逐渐低下了,而且微循环出现障碍,所以血瘀。这个时候适当的使用一点补肾活血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搞过一次1000多人的大样本调查,肾虚血瘀的现象40岁的占50%多,到60岁以后几乎就100%,所以我们主张人在一定年龄的时候,适当的用一点补肾活血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今年77周岁,平时工作量非常大,我要看病,要查房,要带学生,还要写书,又不会用电脑,都自己弄。我吃的冬虫夏草,虽然工作量很大,我照样可以很好。补肾对于调节内分泌,增加免疫功能;活血对于他微循环的障碍,对于心脑血管的供血,对改变血液粘稠、降低血脂都是有效的,我们叫补肾活血法,比如冬虫夏草、灵芝等为基础方。 扶正:正气存内 《康熙字典》里面释义,瘟,疫也。《皇帝内经》讲瘟疫是: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什么叫五疫呢?春夏秋冬,在夏秋之间还有一个长夏,五个季节的疫症,不管哪个季节,五疫之至,来了后,皆相染易,都互相传染,而且非常容易,无问大小,不管男女老幼,病状相似,这就叫瘟疫。 对抗瘟疫有三个要点,第一个是避其毒气,戴口罩也算,隔离也算;第二个是治其毒气;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扶助正气。 中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气就是指正气。所以扶助正气是很重要的。扶助正气的方法我认为补肾活血法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这里倒不是做广告,我看和治友德他们有口服液,用的虫草菌丝体(蝙蝠蛾拟青霉)和灵芝等等东西,这应当都是有效的。 (原标题:和治友德|张大宁大师出席健康丝绸之路论坛) 责任编辑:蓝莓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