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最快5月出炉 “这既不是新上市,也不是反向收购,这就是一笔中信泰富非常重大的关联收购。”面对借壳上市等质疑,常振明给出了意料之外的定义。 按照常振明的解释,如果收购采用全部向母公司发行新股的方式,新的中信股份股权将有超过90%的部分由集团控股,这会违反港交所规定的最低公众持股比例(15%)。因此,中信泰富必须对外部股东配售一定数额的股份,这变相摊薄了国有持股。 记者翻阅港交所的上市规则,股本发行人已发行股本总额至少要有25%由公众人士(即外部股东)持有;若发行人预期上市时的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经交易所酌情批准,可接纳介乎15%至25%之间一个较低公众持股比例。 香港资深投行人士温天纳表示,中信集团的资产规模过于庞大,只要其股权比例不影响市场正常运作,获得交易所的特批无可厚非。但国企改革的本质是提高公众持股来“鞭策”央企提升资本使用效率,表面来看,新中信目前的架构显示改革力度似乎未如预期。 常振明解释说:“引入外部股东客观上是为了满足交易所的流通要求。集团选择把总部迁到香港就是相信这里的法制、人才和公司管治会提高中信整体业务的经营效率。敢于摊薄国有持股本身已经是一种突破,混合所有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 按照预定时间表,中信泰富将不迟于5月14日派发股东通函,届时所有机构投资者就会浮出水面,整个交易仍须财政部核准及股东大会通过,预计在8月29日前完成。 作为财务顾问,中信证券国际行政总裁殷可对记者透露,机构投资者的认购工作仍在进行中,暂时不方便透露具体名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入股中信集团的机构同时也是集团的长期合作伙伴,中外资皆有。 前述基金经理表示,中信集团的资产分布太过繁杂,不适合单一行业机构投资。主权基金、对冲基金和内地的信托资本是最适合的增发对象,由于并非新上市路演且交易时间紧迫,相信大部分投资者会是与集团有长期资本往来的机构。 翻查中信集团上市子公司的权益披露,富达基金、贝莱德资产管理都是中信的战略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