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1月15日讯】(第一财经网)2016年必然会在中国人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这一年,实行了三四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历史性转变将如何影响中国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又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曾经有着耀眼光环的人口红利,还能推动中国经济列车快速奔驰吗? 告别人口红利 多年来,人口红利成为中国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即使不懂人口与经济的普通群众,不少也有一个模糊的认知:人口红利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红利只是一个机会窗口期,能不能把红利收割到自己篮子里还需要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因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受益于人口红利,但是实际影响并没有媒体广泛报道的那么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曾测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人口红利。这一研究结果广为传播,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王丰与夏威夷大学教授安德鲁·梅森的联合研究发现,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没有这么高,只有15%左右。 中国的人口红利还有一个特点,由于严格的生育限制政策迅速压低了生育率,中国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过程,使得人口红利的窗口期大大变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5年,中国人口总量为13.67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0~15岁的少儿人口2.4亿人,占比为17.6%。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人口结构扭曲,快速老龄化与严重少子化并存,劳动年龄人口老化,远远算不上一个人口强国。 王丰认为,人口红利是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年增长率之差,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根据王丰的研究,2013年,两者增长率水平相同,之后,有效消费者的增速快于有效生产者的增速。这意味着,从2013年以后,中国的人口红利就已消失,不再存在了。 蔡昉的结论是,2013年到2015年前后为中国人口红利的转折点,从这时起,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将使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 此外,人口学者陈卫、彭希哲、陈友华等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可能到2025年或2030年结束。但是由于类似观点主要是依据总抚养比(0~14岁少儿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口之和与15~64岁人口之比)来确定人口红利期,还存在较多质疑。 质疑主要集中在,按15岁到64岁人口作为分母来计算总抚养比,没有对其进行细分,导致结果在较大程度上偏离实际。从青年人口来说,由于高等教育普及,进入职场的年龄明显推迟,大大超出15岁;而中国目前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比64岁小十岁之多。为数众多的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退休后未就业的状态,这必然导致对总抚养比以及人口红利期的推算不准确。 与推算不准确相比,更为关键的是对人口红利认识存在误区。人口学者黄文政认为,由于人口红利是生育率从高往低降低过程中导致抚养比下降造成的,这很容易形成一种误解,即生育率降低有利于经济发展,事实上从长远看来,恰恰相反。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所谓的通过降低生育率促进经济只是暂时降低了抚养负担,但这个效果与其说是人口红利,不如说是人口高利贷,孩子减少在当前减轻了抚养负担,会导致未来的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剧,巨大的人口负债必然要还的。中国正在加速的老龄化就是一个明证。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已经享受了可观的人口红利,现在需要应对的新问题是,如何在人口负债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