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某保健品店前销售,向记者道出他们惯用的伎俩——他们经常安排老会员与邻居、熟人“偶然撞见”,以分享自己与产品结缘的故事。许多保健品店会给老人做体检,那些“白大褂”多由公司文员假扮,他们提前获取客户资料,上有销售人员通过拜访、沟通所得出的老人的身体状况信息。 这些内情,“高瑞安”们浑然不知。女儿专门带他去医院做了脑部CT并确认无事,但他仍如中了邪般,很快买下48瓶口服液,每瓶30毫升,售价598元,共花去2.8万元。 家住四川北路的63岁老人王伯君也渐入痴迷。今年3月,他为享受免费按摩而走入家附近一家生活馆。馆外稀松平常卖着油盐酱醋,里边却别有洞天,先是按摩屋,再往内走,则是听课间。敷眼按摩时,他被告知眼膜是经一种名为“今日水素”的产品所浸泡。在观看产品神奇功效视频后,他和另外百余老人被拉到某宾馆,但见更多人“抢”着填表报名。有人敲边鼓,抽到名字者方能购买。饥饿营销氛围下,王伯君以抽中为荣,忙不迭花了6000多元。 记者后来问老人们,当时何来一掷千金的冲动?王伯君说,妻子10年前曾得白血病,他在重症病房陪护的1个月内,病房平均每天死2个人,那是地狱般的心理煎熬。如今挺过大难,他加倍珍惜健康;高瑞安则解释,“年轻时太苦了,要对自己好些”。 但他们罔顾一些事实—— 矿宝口服液标签上有“保健食品”标志。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4条第4款规定,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而且,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里都只有钠、锌、硒3种矿物质,并非销售人员所说的76种;王伯君的女儿坚决反对父母购买“今日水素”,她根据产品标签上的公司名查到营业执照,发现该公司的经营范围不可销售保健品和药品。 公益 然而老人的寂寞,我们可懂? 记者专门前往老人集聚的宜家商场徐汇店。一名姓张的大爷独自闲逛,见记者也一人东张西望,主动上前搭话。他70多岁,来商场“社交”已七年。他家住长宁的好友老孙谈及小区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抱怨“环境不好,打牌、打麻将的居多。哪像这里,有空调,有wifi,灯光那么柔和……”。近日宜家公布新政,进休息厅必须消费,但这阻挡不了老人们来此“签到”的韧劲,许多老人说,“我就买最便宜的面包,5元钱就可以”。 保健品店同样击中老人的需求。据多位老人和前销售陆生介绍,销售员会组织大家唱歌、做操,陪老人们贴心地拉家常;子女们未必会想到,反而是店里,重阳节摆上重阳糕、菊花茶,给老人们过节;陆生回忆,店长曾让店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去老人家里送小礼品,让老人感动不已;店员们往往绝不会“嫌弃”老人们皮肤溃烂或大小便失禁,现场有状况即处理,毫无怨言,甚至直接管亲近的老人为“爸”“妈”;一对夫妻在购买了70多万元保健品后,店里专门为老人庆生;销售员还给老人们留下自己的手机号,告知老人可24小时拨打求助。有老人的丈夫瘫痪多年,40多岁的独子遭意外突然离世,老人拨打店长电话后,全店工作人员出动帮老人处理丧事等各项事宜…… 有些老人直言不讳,自己买保健品,就为光明正大地每天去店里坐着聊天,有些人6时多就在店门口等开门;还有老人会把家里做的好吃的带过来给店员吃,如同照顾子女;一位阿姨给店员们讲食物相克的保健知识,也讲她年轻时单挑四五个小混混的光辉史;一位大爷明知药不管用,就想他“干女儿”多去陪陪他…… 女儿眼中的骗局,在高瑞安眼里是“确确实实的真事情”。有些事,他们宁愿选择相信。 今年下半年,高瑞安常去的保健品店组织了一次五天四夜的免费日韩邮轮游,前提是单人买足60瓶口服液(总额超过3.5万元)。为此,老高夫妻又花了7000多元追加了12瓶才得以参加。而据记者了解,类似的邮轮旅游花费,淡季价在2500元左右。 但高瑞安认为保健品店“有良心”,“把赚来的钱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 好一个“公益事业”,却发人反思。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杨锃副教授认为,相比严肃单调的社区文化中心,离菜场等生活场域更近的保健品店反而更吸引老人。老人们在那里可获得结识其他老人并实现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参与活动并依靠努力获得某种肯定的需求,从而唤起重新进入社会生活的热情。复旦大学于海教授认为,老年人如果缺什么,来什么,耳根就软。老年人缺的是健康,也缺钱,所以保健和理财容易成为让老年人上钩的诱饵。更重要的问题是,老年人为什么容易上当受骗,原因很多,例如信息来源少、知识陈旧、观念相对封闭,这些都是妨碍他们辨别力和判断力的弱点。于海特别强调,“骗人需要时间,被骗也需要时间,而老人有充分的时间。保健品的推销常常是以免费的健康咨询、健康演讲、保健品或器材试用为序幕,时间给了骗子发挥暗示和洗脑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