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包袱少了,市场的活力多了 两年来,天津把简政放权、提高效率摆在突出位置。仅今年前三季度,市级行政许可从1133项降到228项,减少了80%,实现“大瘦身”,对保留的事项也实现办事效率“大提速”,“最多跑一次”办理比例超过70%。目前,天津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6%,企业开办只需1天时间,社会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开工平均时间压缩至75天以内。 与此同时,天津还不断降本增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千亿元减税降费”,仅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已实现减税降费596.5亿元,其中落实国家政策332.9亿元,天津自选动作263.6亿元,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超过700亿元。 企业的包袱少了,市场的活力多了。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晖说,今年1至10月,他们公司享受减税降费红利共计5720.8万元,实现收入273.3亿元,纳税17.9亿元,“我们是天津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结构重、动能旧,这是天津经济发展陷入困局的重要原因,这座城市深知,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从根本上优化产业机构,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天津从2017年开始,已举办了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在智能这件事上,天津市走在了全国前列。”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说。 近年来,天津提出打造“天津智港”,初步形成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智能安防、大数据、先进通信、智能网联车、工业机器人和智能终端等七条产业链。今年前三季度,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分别超过60%和40%;高技术制造业项目个数增长62.4%。 稳定向好的数据,给出了最具说服力的答案 营商环境的转变引来了优质的项目和企业,更引来了人才。天津“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实施17个月以来,累计落户各类人才22.3万人,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超过五分之一。 浪潮集团天津公司副总经理郝俊昌说,“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让他们公司的研发团队从200人增至500人,通过天津搭建各种平台,入津的企业和天津本地的企业互相交流,在融合中不断实现创新。 从2017年底出台“津八条”,到2018年底出台“民营经济19条”即《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到今年9月开始实施的《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本次企业家大会桌子上的那张粉色A4纸之外,优化营商环境的理念更是根植于天津各项改革发展事业。 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连续七个季度稳定向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4%,增速全国第一,市场主体增加20万多户,增长20.8%。平均每天有740户新增市场主体落户。 两年间,营商环境是否优化,市场给出了最具说服力的答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鲲、宋瑞) (原标题:天津:一张纸背后的营商环境之变)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