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希望新规“治标也治本”
长期以来,美白产品在我国都只需在产品上市后尽快向相关部门简单备案即可,而新规将美白产品纳入特殊用途化妆品管理,可谓是给美白产品加上了一道“紧箍咒”。在2013年日本美白名品佳丽宝“白斑事件”余波未消的背景下,这一“紧箍咒”的出台被很大一部分消费者认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规让美白产品市场的准入门槛更高,上市流程更加严格,不良厂家钻空子的机会少了,消费者未来使用的美白产品将更加安全。”作为“美妆达人”的杨雨这样表示。 她认为,当前美白市场鱼龙混杂,有的不良商家在产品中加入硫化汞等不安全成分,有的只是加入钛白粉之类的物理遮盖材料,但却都敢宣称“美白”,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新规可以让那些忽悠消费者的企业加速淘汰,让真正拥有美白核心技术的企业发展空间更大。” 不过,也有一些对美白原理了解得更深的消费者,对于新规的可操作性存在担忧,长期从事护肤品、化妆品海外代购的淘小姐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国消费者最热衷的品类之一,美白产品一直是淘小姐代购业务的重心,她也因此对于美国、欧盟以及日韩等国美白产品的监管政策有所了解。“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监管的是美白产品的原料,是从源头上管理;而国内这个新规管理的还是一件一件单个的终端产品,这就很可能治标不治本,吃力不讨好,可能一个产品审批不通过,它改头换面又来送审。” 比如说,淘小姐就注意到,国内出现了一些美白产品在广告中不直接使用“美白”“祛斑”等字眼,而是用“去黄”、“去黯哑”、“提亮肤色”、“一致黑色素沉着”、“改善皮肤暗沉”等描述,这很可能就是为了规避相关部门对美白产品的严格监管,而只有对原料进行管理,才能让所有的产品都没空子可钻。 她举例说,美国将宣称“对局部色素沉着皮肤有漂白或淡化作用”的产品OTC(非处方药)类药品管理,由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及药物管理局)通过严格的实验等程序建立起对这类产品的专论(monograph),其中规定该类药品的活性物质种类、剂量、使用方式、注意事项等,而不是直接管理单个产品。欧盟也是通过制定禁用或限用物质清单,对可能起到美白作用的活性原料进行管理,比如金属汞及其化合物被列为禁用物质,氢醌被列为限用物质。 “对原料的管理,既可以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方便企业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拥有产品创新的空间。”淘小姐说,“国内的这个新规出来以后,最新一批美白产品通过审批估计也要一年以后,也就是说,接下来这一年里国产美白产品市场上都很难有创新了。” 专家用快速美白产品风险高 广东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委员、南方医院皮肤科孙乐栋介绍,目前国际上美白制剂种类繁多,但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开发安全有效的美白制剂仍是国内外化妆品界的热点。 目前常用的美白原料按作用机制可分为络氨酸酶活性抑制剂、影响黑色素代谢剂、黑色素细胞毒性剂、还原剂、防晒剂等。其中常用的有氢醌、熊果苷等,不过氢醌在国际上被禁止加入化妆品。 “一些宣称具有速效美白等功效的化妆品有的违规添加禁限用物质,就包括有氢醌、苯酚等,甚至加入汞,这些成分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的出现重金属中毒。”孙乐栋提醒消费者说,这类宣称“快速美白”的产品是最值得警惕的,尽可能不要选用。 据了解,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也曾联合发布《美白类美容护肤产品消费指引》,其中明确指出:美白产品不具有可以完全去除斑点的功效,尽管美白产品可均匀肤色淡化斑点,但对于雀斑(有遗传因素),或由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黄褐斑及老年斑,即便品质优良的美白护肤品也只能起到淡化作用。所以美白产品并非万能,它不可能让雀斑、老年斑和因先天遗传、内分泌失调造成的色斑消失。就美白类美容护肤品而言,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影响肌肤美白的头号敌人——黑色素,也就是解决“黑色素暗沉”问题。暴晒、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均可导致并加速黑色素在体内的生成和沉积。 因此,中消协也提示消费者,只有合理膳食,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才有可能由内而外的实现长效美白。美白不能只做面子工程,一定要由内而外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