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北京市就曾提出让一些商场、超市、购物中心搭载7项服务的便民功能,成为“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在昨日公布的《规范》中,规定了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的具体设置与功能要求。 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即购物、餐饮、生活基本服务(美容美发、家政、洗衣、再生资源回收)和延伸性功能,即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其中基本功能中包含菜市场(店)、生鲜超市、综合超市、社区超市、便利店、药店、早餐店等必备型业态以及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应设置的购物、餐饮等基础社区商业服务业态。 北京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北京市累计建成28家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基本涵盖餐饮、生鲜便利、家政、修理、洗染、美容美发、代收代缴等7种便民服务业态,同时还具备预约服务、上门配送等拓展服务功能。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部主任王洪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全国范围内,社区商业都是一个热点,但现在并没有哪个城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关于社区的概念各地理解也都不同,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大家都在摸索未来的方向,“北京市商务委方面是希望通过规范来带动主体单位,扶持主体单位尝试满足社区消费者需求的组合业态,而不是单纯的购物中心或者超市、便利店等,未来也将依据规范对社区商业企业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据了解,该行业规范出台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和改造升级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可参照此规范配置。 改善发展软环境 北京市商务委副主任申金升不久前在2016北京商业高峰论坛上曾表示,社区商业的企业形态和业态比较多,在发展的软环境特别是标准化方面还有差距。一定意义上,规范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不够或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商业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合理扩张。 分析认为,此次双《规范》对便利店和社区商业便民综合体的科学分类和要求,有利于下一步继续通过《规范》的实现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有序化管理。双《规范》出台不仅是对全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便民综合体进行的广泛而及时的基础性指导,也是对未来相关标准的统领和协调。 北京商报记者从相关方面了解到,北京便民服务业态的连锁化率在逐年提高。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洗染、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末端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8项基本便民服务网点连锁化率由2015年底的24.3%提高到2016年10月底的29.4%,提高了5.1个百分点。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个城区8项基本便民服务网点连锁化率由2015年底的29.3%提高到2016年10月底的34.8%,提高了5.5个百分点。▲ (原标题:北京便利店行业规范出炉) 责编:小美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