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不可否认,不论是在北京市内开设了30余年的老牌免税店,还是刚刚开业的“市内”免税店,都是北京免税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免税企业在机场免税店外市场上的重要尝试。有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业界看来,并非所有开在市区内的免税店都叫市内免税店,只有那些主要面向境外游客、在出境口岸提货的店铺才是国际通常意义上的“市内”,它们是机场免税店空间的延伸,“由于机场空间有限,游客购物时间也不充分、不便利,因此不少国家都会选择建设更多市内免税店,增加免税买卖的空间,销售更多种类的免税商品”。 在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看来,这些“市内”免税店的开设,有着自己的逻辑和可行性,尤其是入境游逐渐升温,以及国外免税市场越来越多地向市内免税店倾斜的大趋势下,市区内免税店的角色正在不断被强化。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去年,本市累计接待入境游客400.4万人次,比2017年增加7.9万人次,同比增长2%,结束了2012年以来的连续同比下降态势。 “当然,在政策还未充分放开,市场尚处形成初期之时,‘市内’免税店的经营还是面临着一些挑战。”王兴斌表示,虽然中免市内免税店和中服免税店面向不同的人群,但却都需要强化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王兴斌分析称,免税业发达的国家,大多会将市内免税店设置在国内外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甚至直接开设在旅游线路上、知名景区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业内有观点认为,蓝色港湾的市内免税店位于市内知名商圈中,具有一定的地利优势,而中服免税店临近社区和高校,具有一定的消费基础,在此背景下,如果能增加一些新的促销手段则可能会集聚更高的人气。 前景可期 实际上,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来看,“市内”免税店的经营考题大多来自于客观因素,随着这一免税网络的不断织密,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已十分可期。 根据中免集团官网发布的消息,除了北京市内免税店外,仅5月当月,该企业就恢复设立了青岛、厦门、大连三地的市内免税店,而在香港、澳门、上海等地也加快了市内店的商业布局。与此同时,近期业界也传出消息称,在日前商务部召开的推进消费升级工作现场会上,部分地方也正向相关部门争取将市内免税店的购物人群进一步放宽至境内人士。 “政策的变化会带来更充分的竞争,倒逼免税企业加速市场化。”王兴斌表示。实际上,近年来,中服公司已悄然开始调整经营思路,逐步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免税企业形象。4月,“网红”电商企业寺库就宣布以1200万元入股中服公司旗下江苏中服免税品有限公司,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前不少专家一直在推动电商企业进入免税市场,强化这一行业相对短板的线上销售业务,但没想到一向走传统路线的中服公司却率先迈出了这一步。 此外,在谈到“市内”免税店的营销、管理方式改革时,王兴斌数次提及了“市场化”这一关键词。“比如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国际航班最集中的地方,如果只在T2开设市内免税店提货点肯定不便于消费者购物取货,这些问题都是市场化的免税企业需要解决的。” (原标题:探秘北京新开市内免税店) 责编:小美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