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生产被明文禁止 当然,《办法》实施除了给保健食品企业带来利好“红包”外,也对过往保健食品行业存在的乱象给予“大棒”。记者从《办法》中了解到,备案主体必须是生产企业,不允许保健品贴牌生产;同一企业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名称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此外,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的词语,不得含有明示或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等误导消费者的词语。 此次被叫停的“贴牌”,是指企业从合作企业购买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重新命名,委托生产企业生产后统一包装,再进行销售。通俗而言,就是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后,在食药监总局查询蓝帽子批号,可发现批号对应的可能为另外一种保健食品,据业内人士介绍,在保健食品行业,以往贴牌生产和一家企业注册多个品牌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企业甚至注册了几十个保健品品牌。 其实,早在2013年执行的《保健食品委托生产管理规定》对保健食品贴牌生产已作出明令禁止并取得部分成效,此次《办法》实施后,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咏表示:“当前很多行业都允许贴牌生产,主要区别是通过不同的质量要求进行管理。保健食品贴牌全面叫停,肯定会对现存的不少企业产生冲击。”今后,贴牌的以及部分不及格的产品,可能将下架或召回,而部分不规范企业也将退出市场。 众多企业“跨界”掘金 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迅速。据边振甲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内保健食品销售额增长81%,平均年增长12.7%,呈高速增长态势。另外,随着“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业界预判,到2020年,国内健康产业的规模将达1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保健食品将成为刺激增长的重要部分。 近期,很多业企业争相“跨界”在保健食品领域布局。如今年6月,以生产痔疮用药为主的马应龙宣布以“蔬菜消化饼干”进入保健食品行业;玉米油企业西王食品近期也宣布进军保健食品以寻求新增长点;机器设备制造企业“金石东方”因利润下滑,提出了转型保健食品“掘金”;而外资企业方面,6月27日,勃林格殷格翰(BI)虽然就“消费者保健业务”与赛诺菲的“动物保健业务”达成互换协议,但BI仍保留了消费者保健品在华的业务。 业内人士分析,保健食品行业前景看好,未来“跨界”进军这个行业的企业将越来越多。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应谨防“投机性”生产。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表示,部分企业如果只是看哪个领域火热就往哪个领域投资生产,这对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不利。未来保健食品产业有可能会向“明确疾病协同治疗”方向进行发展,如果抓住这趋势,企业才能有长远发展。▲ (原标题:国内健康产业规模将超10万亿 众多企业“跨界”掘金) 责任编辑:小申 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