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与直销早有渊源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结构复杂,母公司旗下有六个二级集团、三个院所和两个储备单位,目前拥有三家上市公司。此次进军直销的公司为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同仁堂旗下十大子公司之一,前身为同仁堂集团公司和香港南洋药业在1992年共同投资成立的“同仁堂南洋药业有限公司”,2002年改制成为了“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 正是这家“合资背景”的子公司,摆脱了国企体制的束缚,又同时拥有母公司强大品牌和资本优势,焕发出新的活力——携手壹药网创建“互联网+健康”O2O新模式、和轻奢侈时尚品牌学习做店铺互动,堪称“城会玩”。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都多次提到“创业时琢磨最多、学习最多,启发也最多的是同仁堂”。这样一看,走在潮流前列的同仁堂能牵手直销,玩起新形式也就不难理解。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同仁堂与直销早有渊源。早在2002年,同仁堂在马来西亚开始直销尝试——8月30日,“北京同仁堂(马)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其投资方除同仁堂之外,还有马来西亚海鸥集团(占投资综合的40%)。后者是马来西亚第一家挂牌上市的中华传统保健品集团企业,在当年拥有超过35OOO名直销商。 而在2005年,同仁堂与知名直销公司立新世纪牵手,再次把拳头产品的地区独家代理权交给了直销企业。至今,立新世纪的官方网站上仍然保留了这次合作的信息。 2007年,“同仁堂进军直销”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在当年的报道中,甚至有线人透露“为做好进入直销业的准备,同仁堂集团内部在年前已经专门成立了一个健康事业部,并分派了专门的负责人”。 北京同仁堂进军直销,除了拼产品、拼资本、拼管理,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其品牌价值,它的无形资产,早已超过其有形资产。根据最新的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单,北京同仁堂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116.31亿元人民币。 前文中提到的经销商也表示:她以前在另外一家直企,之所以转到同仁堂,是看好其运作时沟通成本低,“一般其它公司你要先给人讲观念,再用产品,等用出效果了,再加盟,很慢,而且大多数人不是那么认可。但是同仁堂不一样,产品效果不需要我们再验证了,再加上品牌的知名度,所以很多人冲着这个品牌就来了。” 曾一年六上质检黑榜 所谓坏事情传千里,同仁堂“一年六上质检黑榜”的消息比多年积攒的口碑传得更快,也成为其直销路上的一大隐患。 根据相关报道,同仁堂六次登上质量黑榜涉及的产品包括“炙甘草”、“(烫)骨碎补”、“熟地黄”、“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等,主要原因是其抽验结果不合格或是销售劣药。对此,上市企业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2月18日发布澄清公告表示,黑榜产品并非本公司产品。 公告发布,同仁堂看似与此次上榜事件撇清了干系,但不少专业人士还是从中看出了同仁堂集团存在的隐患。首先,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企业违法成本低等原因,当下整个中药材行业质量问题频发,而同仁堂作为其中的“老大哥”,并没有做出一个正面榜样;其次,虽然公告称问题产品并非上市公司生产,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比起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的复杂关系,产品质量更重要,“同仁堂”这三个字是否可以继续信任下去更重要。 (原标题:国家工商总局督察组莅临天美仕检查指导工作) 责任编辑:佟佟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