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12月5日讯】(南方都市报报道)到澳门者必想吃美味,澳门美食全都发轫于草根。许多食肆的源头,只是街角的一家“走鬼”。凭着“挨的累、吃得苦”后来买下地皮,开间小店。一二十个平方,一开数十年。葡国鸡、猪扒包等,每家老店都尝试了数十年,撞出来独家的配料。 而澳门是一座移民城市。也因为中西各路的食物汇聚,撞击出了非常丰富的口味。澳门的茶餐厅、葡国餐厅、小食店、东南亚菜、北方菜……有的不再泾渭分明。这是食物的文化融合力,也是城市的容纳力。 半夜里煲出新鲜的粥,好似对待家人;有一份“不落味精、不落调料”的认真。若要细心研究,澳门至少有数十处让你味蕾满意的地方,随品即尝。记者往来珠澳数年,以此“澳门味道”,记录一个个世纪的老店。 杨成伟挺着肚腩,剑眉上扬,笑起来有点如来佛的味道。有地产中介找到他说,一个温州商人看上了他的铺头,出价3500万。附近的博企则传话说,出价1800万。 他都笑着婉拒了。他还是每天买菜、备菜、招呼客人、抹桌子、倒水、收钱……不做富翁,做小工。杨成伟说:铺子卖了就没了,里面有着几十年的感情,钞票上有吗? 店名源于“老婆大人”爱称 1977年,这栋居民楼建起来。东上方是大堂,中间隔着垃圾集散中心。“当时很臭,路也不好走,才六万五。”杨成伟说。 当时一大家子就住在楼里,地铺到一楼之间有狭长的楼梯。姐夫在地铺开间士多,买些杂货。姐夫太爱家姐了,经常喊“老婆大人”。开士多时,就叫“大人士多”。 铺子在上世纪90年代被杨成伟接手。他决定做餐饮。叫什么名字好呢?左思右想,自己也那么爱老婆大人,她又能做一手好菜。干脆叫“大人美食”。 从粥粉面转型做家庭式小炒 1993年,大人美食开张,做的是粥粉面。亏本亏了大半年。虽然西边几十米是议事亭前地喷水池,东边是教堂。可是那时游客并不多,能往返这两个景点的人更少。 重要的是:粥粉面操作起来快,议事亭一带早已高手云集。他决定转型做家庭式小炒。 一来,老婆大人本身擅长小炒。二来,店里请厨师时,也侧重于小炒方面。板樟堂一带的居民,还有以香港为主的游客们,能在中午或傍晚吃上顿热腾腾的家常小炒,不失为一件妙事儿。 1998、1999年,店里生意曾到达一个低谷,客人太少了。但回归后,很快又旺起来。而在2003年短时间的走低,也很快摆脱出去。 近20年来,店里请的大师傅累计都有十来位了。最初都是澳门人,现在则是内地人。 但是,店里有保持口碑的秘诀。 做菜上菜快、狠、鲜 这个秘密就藏在店名里,多靠了老婆大人。 调料等方面,家庭主妇有些独到之处。但是,食肆讲究的是快速,大量生产。如何融两者之佳为一体呢? 杨太少不了琢磨,她常在操作间看着厨师们烹饪。 杨太常在厨师请假或者累的时候,顶班而上。十几任厨师匆匆而过,而她最后成了集大成者。 现在店里掌勺的主要是名内地的外雇厨师,杨太与他切磋了此前的经典菜式。加上另一名醒目的内地青年外雇做帮手,还有几名澳门籍的员工。他们做菜上菜,堪称快、狠、鲜。 这个小小的店铺,被不少大商人看上。他都笑着婉拒了。当然铺子也许以后还会升级。“可是卖了之后,岂不是成了光会数钞票的穷人”?杨成伟说。▲ (原标题:"大人美食"老板杨成伟不卖铺子不当千万富翁) 责任编辑:韩亚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