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样,第一次转型,还是挽救了1998年销售大降的局面,也为接下来的几年业绩渐长,开了好头。但市场在变,需求在变,跟不上变换节奏,就会受到惩罚。从2004年起,雅芳中国的销售业绩又开始下滑,尽管一直想方设法极力挽救,但都无法阻止这种势头。 2006年雅芳获得国内首张直销许可,让其看到了希望,迅速采用“直销+专卖店”混合模式力求再创辉煌。然而,“直销+专卖店”的混合模式势必会存在着不同渠道的矛盾与冲突。雅芳的直销人员来自于三教九流,异常繁杂,且素质参差不齐,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内部纷争不断,同一款产品价格的严重差异,已严重危及到直销和零售的混合模式。 其实,在同行或外界看来,雅芳转型零售领域后做得还算不错,只是暂时没把好市场的脉搏,业绩下滑也算正常,但并未深挖零售领域出现的症结,这是失策。随着获得直销许可,雅芳又把希望全部寄托于直销,让其部分回归本色,却没有处理好直销和零售专卖之间的矛盾,更没能把二者之间的优势凝聚在一切,反倒是两种渠道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失去了团队精神。 更致命的是,雅芳的经销商良莠不齐。公司为了完成销售业绩,置未来长远战略于不顾,纵容经销商放货批发,导致市场价格混乱,滋扰了雅芳多年打下的天下,遭受了消费者的唾弃和同行们的浑水摸鱼。为了挽救整个雅芳中国的大局,2010年,雅芳空降高人奥多内兹,以求力挽狂澜,他赴任后便推行由“专卖店+直销”混合模式向全盘直销模式转型。但他不能入乡随俗,导致水土不服,炮制不出中国味的市场规划,又不能很好地处理专卖店和直销两种不同渠道的冲突,不仅打击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还使得雅芳的商业信誉深受市场质疑。 由于在专卖店模式和直销模式之间摇摆不定,雅芳一直没协调和布局好中国市场,这种“爱折腾”的渠道策略就是雅芳的顽疾,也是雅芳中国的宿命,几次转型都未获得成功。2013年起,雅芳中国新一代掌门执政后,便决定以专卖零售为主,弱化直销业务。面对再一次转型,雅芳中国势必还有阵痛。 品牌模糊与推广迟滞 一个具有120多年历史的国际品牌,一家自称比女性更了解女性的化妆品企业,自1990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其品牌文化得以有效渗透,逐渐被市场接受。从1990到1998年间,雅芳中国以直销模式经营,均以国际品牌自居,利用其历史和文化,全部由直销员推介产品。当时进入中国的国际美容化妆品品牌尚不多,雅芳利用时机迅速吸引了高端消费群,以高端品牌的形象扎根于中国市场,奠定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1998年的转型,雅芳中国从直销模式转为专卖零售模式,从窄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转变。相应地,广告宣告和产品推广策略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国际品牌,需要逐渐升级,突出中国味,才能把这个品牌推向更深层次。雅芳专卖店的设计、装饰、人员配置等还算独具风格,彰显国际品牌与众不同的魅力。 由于雅芳专卖店大多以加盟形式存在,还由于雅芳的知名度高,对专卖店的选址相对要求不高,使得其专卖店铺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时间在变,需求在更新,品牌积淀也需要不断创新。面对着同行竞争对手的日益成长,加上消费者的日益成熟以及需求提升,雅芳却没能因地制宜修缮品牌需求,其消费群体开始被分流,品牌价值也随之缩水。加上渠道的数次折腾,在广告定位和卖点诉求上没能准确,以致终与市场脱节。 直到如今,雅芳中国已转型四次,每次的渠道转变,都不可避免会有阵痛,而且在品牌塑造和广告宣传上都需要过渡适应期。但从雅芳中国的实际操作看来,都没能规划好切换方式,更别奢望无缝对接了。如此一来,这个国际知名品牌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市场优势,等同于从头再来,重新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实行“直销+专卖店”的混合模式期间,由于专卖店和直销队伍之间的矛盾愈发难以调和,加上高管频换、营销模式摇摆不定,品牌塑造和广告宣传都背离了雅芳的企业使命。 此外,近几年雅芳中国还爆出一系列负面事件,更让品牌蒙上了阴影,也加速了消费群体的逃离。就在中国消费者日渐关注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品牌的同时,雅芳的产品广告投入和投放频率日渐稀少,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品牌在中国市场却游离于消费者的视野。由于雅芳中国不断在进行调整,始终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策略,对产品细分更为模糊,比如针对80后、90后或者年长的消费者,雅芳缺乏明确的针对性产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如今,美容化妆品市场的竞争格局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只是由少数几个品牌主导的天下,众多品牌都在各展其能。从美容化妆品零售市场的现状来看,既有专注高端和精品的丝芙兰,也有以普通白领为目标群体的屈臣氏和万宁,还有重新调整定位的莎莎,以及主攻中低端市场的后起之秀娇兰佳人。雅芳与其他化妆品品牌或渠道竞争时,城市内平均面积10〜20平方米的街旁店面每天都在打折,大部分产品价位在10〜100元之间,不管从店面面积还是产品价格上看,雅芳都趋于低端化,以至于把自己推到了中端品牌以下的境地。 在雅芳徘徊不定、左右摇摆的一段时间里,经过新一轮的品牌渗透与较量,其他品牌已彻底冲淡了雅芳国际品牌的神秘感。单从品牌层面上来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雅芳已沦为中低端“边缘品牌”,品牌重塑显得愈发重要,需要寻觅突破口,否则后果不敢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