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7月8日讯】(新华食品)7月7日,北京市消协公布上半年食品类投诉情况分析,同时公布十大食品投诉典型案例。据统计,保健品类投诉量排在首位,虚假宣传是“罪魁祸首”,退货和赔偿遭遇难题。 统计结果显示,1月至6月,北京市消协共受理调解消费者投诉13981件,挽回经济损失1463万余元。其中,涉及食品投诉754件,具体包括:日常食品264件、保健品69件、饮料和水56件、酒23件、婴儿奶粉7件。 另外,本次统计还包括上半年受理解决的餐饮服务投诉335件,其中也涉及到大量食品问题。 北京市消协梳理上半年食品类投诉后发现,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食品类投诉总量上升 质量问题为主 统计结果显示,今年1月至6月,食品类投诉数量和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投诉数量与去年同期342件相比,增加了一倍多;食品类投诉占受理投诉总量比由去年的2.92%,上升到5.39%,提高了2.47%。 从投诉性质上看,因食品质量问题引发的投诉200件,占到食品类投诉总量的26.53%,其它依次是合同、售后服务、价格、虚假宣传等问题。 【案例1】消费者购买“千喜农”牌柴鸡蛋,蒸熟食用时发现蛋黄流咖啡色液体。消费者要求按照《食品安全法》退货并十倍赔偿,商家认可问题,也同意赔偿,但双方针对赔偿金额达不成一致,故请求消协调解。经调解,商家联系厂家给与消费者十倍赔偿,消费者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案例2】消费者在某超市购买的“合和异心”牌涮肉片,食用时发现袋内有白色塑料袋,认为不符合食品质量标准,是质量问题,要求商家依照《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在消协调解下,商家最终赔偿消费者300元。 保健食品在食品类投诉中排首位 退货退款是难题 从投诉食品的种类上看,保健品类投诉排在首位。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消协系统受理调解保健品投诉69件,占食品类投诉总量的9.15%。 尽管保健食品投诉、咨询居高不下,但由于被诉主体不明确、没有留存有效票据等证据,所以,真正受理案件并不多。即使受理了的案件,因为保健品质量责任难以判定,往往是虽无疗效,也无明显害处,因此要求全额退货很难,赔偿更难。 据统计,保健品投诉中涉及虚假宣传的18件,占保健品投诉的26.09%。此类投诉大多都是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一些不法经营者抓住老年人注重健康心理,打着健康讲课、义务体检、包治百病等旗号,夸大宣传,利用打折、有奖、赠送等手段,伺机夸大宣传,兜售保健品,有的甚至用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