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6月26日讯】(凤凰网)“叫我家辉。”范家辉递出名片,接过名片,建议省略姓氏称呼彼此。他的语调不高不低平平过来,既亲切又自然,人和人初次相见的那种微耸瞬间被熨伏。 细灯芯绒衬衫,红色;Zara紧身牛仔裤,蓝得舒服;阿迪达斯跑鞋,红色耐克运动袜;莫西干发型,短发里有星星点点的白。在过去一年里,他成功地减掉了25公斤——这令他提起公司的某款产品颇有说服力——目前身材相当fit。 这一天是5月4日。范家辉一早群发了两篇纪念“五四”95周年的文章。他的邮件群里大约有5万人,从朋友到员工。 “我们青年人应该有理想……”他说。 这位青年生于1963,7年来是如新集团大中华区总裁,也是这家根基在美国盐湖城的跨国直销公司23年前在亚洲聘用的第一人。 从1991年起,他受公司委派,像推土机一样开拓并管理了12个亚洲市场:香港、深圳、澳门、台北、印尼、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 时至今日,身为如新大中华区域总裁的他,依然在大中华区两岸四地持续不断地突破创新、创造纪录。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六年时间,大中华区由07年的年营业额不足2亿美元一跃成为如新集团第一个年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的区域,比之前的计划提早了一年多实现,并占到当年全球业绩的三分之一强。 “我喜欢做新的事,从零开始。”他说,“我是坐不住的人。” 香不能断 位于十六番的鲤鱼门本是个小渔村,算起来也有150多年了。1960年代,有渔民划着小舢板靠岸,叫卖新捕的海鲜;岸上的食客踩着晃悠悠的木排,去挑那仍在扑腾的活物,钱货交接,提着就到一旁的小馆活杀现做……范家辉描述四十多年前的风情。 他径直往海鲜街深处去,在熟识的卖家停下,招呼,挑拣,顺手拈只虾丢给一尾隆头阔唇的大鱼。大鱼一转身,虾不见了。 在这地道的香港食肆,空气里满是9个音调的粤语,铿锵婉转,每个韵脚都落在俗世的喧腾里,这是他熟稔的玲珑市井。 范家辉生在香港。一岁多,母亲离开了家,妹妹刚出生,父亲在事业最低谷远走日本。奶奶,一位只识得《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妇人,在三角地开了一爿门面大约2米的檀香店,撑起一家七口的生计。 “我是跟六个女人一起长大的,四个姑姑一个妹妹。没有长成贾宝玉,倒还不错。”范家辉一开口,便表现出与内地的“不隔”;当他引用起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就更有一种“贴近”。 从一岁多起,他在檀香店里长大,紧挨着菜市场、小店铺、书报亭……看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听的是南腔北调。长到五六岁,司看店之职。 “香是家里自己做,哪怕一时赚不到钱,用料也要够足——断香是忌讳,也是砸牌子的事。”范家辉说,诚信、刻苦、耐劳,是奶奶的言传身教。 “小买小卖,来的都是邻里,大部分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大妈。递过来一张五块钱,第一,拿个算盘出来打给她看,一块七的香,要找三块三;第二,找钱是一块、两块、三块,一毛、两毛、三毛,一张张数给她,这叫清清楚楚。”他演示五十年前的找钱动作,一板一眼。 “点点滴滴,细水长流,口碑传出去,奶奶的店就慢慢在扩大,后来她可以跟印度人做生意……精准,做事做在点子上,这都不是读书读来的。” 范家辉个子不高,但在做生意这件事情上,他却是个大块头——我是说,他开窍得早。 运檀香的纸板箱可以卖废纸,一毛钱一斤。他喜欢下雨天,拖着十个纸箱往回收点去,心里想的是雨水的增量。多年以后,当他在河南驻马店或者洛阳收购生牛皮时,看着当地回民拿牛皮泡在水里或者抻大面积,心知肚明。 读小学,他用新奇士汽水瓶盖配上小木条做成飞镖卖给同学,一毛钱一支。 因为喜欢读报,常常偷拿店里代替收银箱的小竹箩里的零票去报亭。后来,奶奶让他记账。再后来,他跟报亭老板讲好,月结。 “哈哈,就是挪用亏空啦……”范家辉忽然转向公关经理,“这些调皮捣蛋的事会不会影响公司形象? 12岁起,每年暑假至少打两份工。他在运动鞋、滑雪手套、皮箱、火柴盒的生产流水线上停留过,当过电影院的带位员、百货公司健康食品销售员、保险推销员、快餐店员以及清洁工。最火热的场面大概是压膜:赤身穿条三角裤,戴三层手套,将一块砖伸进火炉烧制……这份工,他坚持了三天。 当时家境已经不错,他不必为赚钱打工,他说是想获得经验——了解社会的不同层次和每一种生活的样貌。 “有两句话我很喜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很多事情都有道理在其中,关键是怎么去品味它,把它内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范家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