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12月12日讯】(华龙网)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室内体育场馆已经被打造成立体的演讲剧场,在射灯的照射中何大一教授登台演讲。他回顾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信念和激情,他说根治艾滋并非不可能,“我已经60多岁了,再做30年研究不太可能,可是我最少还可以做10年的研究,我会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何大一认为,艾滋病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大众、传媒、企业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社会大众需要提高科学素养,知道如何预防和应对艾滋病,传媒则是科学家和大众沟通的重要管道。企业界在新药物的研发和制造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而政府在应对像艾滋病或埃博拉这样大规模灾难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2005年开始,何大一就和国内专家一起在我国三个省份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调查和阻断工作。由于采取了母子阻断用药、产科干预、人工喂养等综合措施,5年来中国湖北、河北、山西等地的母婴艾滋病传播率由36.8%下降到了1%。2007年,何大一在云南成立了示范计划,目的是把云南40%的母婴传染率降低到跟美国纽约一样——2%以下,这将极大地降低艾滋病人群的数量,对于艾滋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来,在何大一看来,全球抗击艾滋病的局势依然十分严峻。迄今为止,已经有3500万人死于艾滋病,还有3500万人是感染了HIV的存活者,每一年还有200万新增的艾滋病感染者。 但正是艾滋病患者对于生的希望支持着何大一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埋头向前。2002年,何大一开始进行艾滋病疫苗的研究,现在他们已经在研究一种肌肉注射的药物。“该药物注射了之后会留在身体里面好几个月,药效持续几个月,我们相信是有抗艾滋病感染的作用,能够降低预防感染的情形。”现在这种珍贵的疫苗将首先在美国部署实现,何大一判断,未来也会在中国进行相关的测试。这些项目的进展,会给更多艾滋病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 何大一何大一说美国有句谚语,垂在树底下的水果往往是最容易摘的,而必须爬到果树更高的地方才能享受到甜美的果实。科学界在推进的艾滋病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攀登摘取果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碰到更多挫折挑战,但我们一定要坚持,要对人类能力有基本的信念。他认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拥有热情,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做好准备,独立思辩,谋定而动,勤奋不懈,追求卓越,坚定信念。这些也是所有成功人士共有的特征。 何大一深入浅出、轻松幽默的演讲风格把抗击艾滋病这样专业而沉重的话题解说的引人入胜,观众席上的掌声多次响起、经久不衰。而之后的座谈沙龙阶段,在场嘉宾表达的观感和以及对“信念”的各有不同的精彩理解更是把论坛现场推向另一个高潮。 复旦大学教授、政协委员葛剑雄以敢言闻名,近年来一直为民生鼓与呼。他说有人质疑他的“敢言”是否能起到作用,而他的回答很干脆,“有些话是否有用那不是我主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连这一点都放弃了,那么恐怕有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信念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信念最高的境界就等于一种信仰。信念有时不一定会马上产生结果,但相信坚持下去,总会有理想的结果。”葛教授认为人离不开时代,离不开历史,离不开机遇。信念是不能变的,但具体目标是需要调整的。在晚年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至少也会感到心安理得,“我想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新民周刊》社长丁曦林说,虽然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但更多时候心态决定你的行为。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初心。“思想决定你站多高,信念决定你走多远。而无论你走的多远,回头看看只要你在进步,那就是义无反顾的人生。” 零点咨询董事长袁岳则认为信仰不见得有力量,但是信仰通过行动可以变成巨大的力量。“信念”中,他更喜欢 “念”这个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果你老去反思它,一定会有回响。” 如新大中华区域总裁范家辉分享了自己对信念的理解 “我们知道艾滋病原本是不治之症,病患可能会很快死亡,但哪些人可以存活下来呢?是那些对自己和科学以及人类有信心的人。”何大一,这位62岁的华裔科学家如此回答艾滋病和信念之间的关系。 应邀前来上海参加“NU SKIN大师趋势论坛”的何教授一副学者扮相,黑西服白衬衣,灰白色的头发梳理的一丝不乱,哈利波特式的黑框眼镜,微笑的时候他的眼睛会眯起来闪着晶晶的光,精明睿智。 何大一12岁跟随家人从台湾移民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后来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他在80年代初期接触并发现了艾滋病毒,是世界上第一批发现艾滋病例的科学家,从此后何大一一直沉心于艾滋病的研究和治疗,他于1994年创立了举世闻名的“鸡尾酒”疗法来治疗艾滋病,直到今天该方法依旧是治疗艾滋病患者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在艾滋病领域的杰出贡献,何大一被选为1996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成为华裔学者的骄傲。 那一年,如新集团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这家专注于健康产品的美国企业,通过上市获得快速成长的动力,并在更多国家开拓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