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百年民族品牌 也许朱仰懋也未曾想到他的寻药之旅扣开的不仅是五加皮酒贡酒传奇的大门,更从此奠定“致中和”的百年基业,为中草药在数百年后登上国际舞台埋下伏笔。 在古代,建德水上交通发达,是钱塘江中游交通枢纽,是浙西、皖南、赣东过往商贾必经之地。 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徽州药商朱仰懋饱读诗书、精通医理,来到建德严东关(现已淹没),看中五加皮酒的巨大商业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广泛搜集、潜心研究民间五加皮酒传统秘方,以中医理论为基石,集中国养生文化之大成,取国学之精粹,融汉方之精华,改良五加皮酒配方,立酒坊于三江口,并取字号“致中和”,取自《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酒坊出品的五加皮酒色如榴花,香如蕙兰,入口醇厚甘甜,黄金挂杯,上贡朝廷,下销百姓,盛销不衰。也许朱仰懋也未曾想到他的寻药之旅扣开的不仅是五加皮酒贡酒传奇的大门,更从此奠定“致中和”的百年基业,为中草药在数百年后登上国际舞台埋下伏笔。 中国著名白酒专家李大和教授曾说过:“致中和原酒的酿造技艺,是我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酿酒技艺之一。容纳着酱香的优雅醇厚,清香的醇和雅致,浓香的芬芳丰满,兼有悦人的焦糊香,动人的甘美爽净以及长年陶坛储存自然流露出来的飘逸粮陈香韵。” 众多商家见严东关五加皮酒声名日盛,有利可图,或大批量转手经营,或直接到严东关投资办厂,大量生产五加皮酒。如严州城里的巨商胡亨茂也到严东关办起了“胡亨茂东号”,参与竞争,使严东关五加皮酒的名气愈来愈盛。最多时生产厂家达到八九家,为了与他地生产的五加皮酒相区别,致中和五加皮酒在产品外标识上均冠以产地“严东关”字号。自此,“严东关致中和五加皮酒”问世。严东关生产的五加皮酒在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上海等地备受欢迎,还漂洋过海远销到东南亚各国。 晚清至民国时期,我国民族工业举步维艰,一直得不到发展的机遇,严东关五加皮酒产业在这一时期备受打击。1942年日机轰炸严州府城,加上洪水肆虐,严东关的几家规模较大的五加皮酒厂相继倒闭。抗战胜利后,严东关五加皮酒厂开开停停,极不正常,仅有一些规模很小的作坊常年生产销售严东关五加皮酒,就近供应当地消费者,终不成规模气候。1948年,十几位股东试图集资恢复生产,终因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未能如愿。 新中国成立后,致中和收为国有,走上了稳步发展之路。1958年,当时的建德县政府建立严东关五加皮酒厂,严东关五加皮酒才得以重新恢复规模化生产,所生产的严东关致中和牌五加皮酒于1984年、1985年分别荣获省优、部优称号,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等地。在计划经济时代,曾出现过凭票供应,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兴起,统购统销格局被打破,1998年企业成功转制后,企业产销两旺,吸引了众多商家投资兴办严东关五加皮酒厂,从而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致中和”企业发展也进入第一个高峰。 |